3月13日,由安徽科技学院李杰勤教授、王丽华老师和美国马里安大学(Marian University)Paul W. Bible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安徽科技学院詹秋文教授、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法叶分校Yi-Hong Wang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的论文“A chromosomescale genome sequence of sudangrass (Sorghumsudanense) highlights the genome evolution and regulation of dhurrin biosynthesis”,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中科院一区)在线发表。该研究在全球首次破译了苏丹草的基因组,对促进苏丹草和饲用高粱及高丹草(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苏丹草是高粱属一年生饲草,具有分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等优点。该研究利用二代、三代及Hi-C测序相结合的策略,完成了苏丹草材料S722的基因组组装。组装的基因组大小为715.95 Mb,10条染色体,杂合度为0.225%。组装完整度BUSCO评估97.9%;同时完成基因组编码基因的结构注释,得到35243个结构基因,是全球首个完成测序、组装的苏丹草基因组。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苏丹草的起源,苏丹草大约在1.1百万年前(MYA)与高粱分开。特别有意思的是,苏丹草更接近现在培育的商业高粱,而不是高粱的野生种。研究人员以苏丹草基因组为基础,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一个控制氰氢酸含量的位点,为利用分子标记培育低氰氢酸含量的高丹草和饲用高粱及高丹草提供了技术支撑。
苏丹草基因组的破译为高丹草和饲用高粱及高丹草的生物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是安徽省饲草育种与研发团队获批安徽省饲草生物育种国际合作中心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李杰勤 特约通讯员:张威)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