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艳与学生们在一起
教师名片
董艳是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教师,坚守乡村教育18年,获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新教育十大榜样教师、全国烛光奖计划教育创新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安徽省最美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首届大爱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特支计划基础教育教学名师、六安市乡村好老师、皖西最美教师、六安市拔尖人才、六安市道德模范、六安好人等称号。
“以前,我为自己是农村孩子而自卑。后来,董老师带着我们读了很多书,领着我们和高尚的人对话。我会写诗了,也会写文章了。董老师用文字为我们织网,我相信我这个农村孩子也会长成一个美好的人,也能为他人织网”。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学生刘岚潇在阅读《夏洛的网》后,写下了这段文字,董老师就是她的语文教师董艳。
“做教师,也做诗人。”董艳在她的职业生涯叙事中写道,“用诗人的情怀做教育,用生命书写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
做不一样的乡村教育
学生们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英语课都很少上,更别提音体美等内容;他们的眼神里缺少灵动,只知道机械式地“刻苦”学习;低年级的学生还比较活泼,高年级的学生不愿意表达,课堂沉闷......2006年,董艳到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任教,她发现当时的乡村教育竟和她儿时经历的教育几近相似。“乡村教育应该带给学生们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成为董艳一直思考的问题。
翻看学生们的课本,董艳发现大家都喜欢画画。自幼喜欢阅读和文学的董艳想着“不如就让学生们给诗歌配画吧”。她找来故事性比较强的诗歌读给学生们听,让学生写成小故事,并给故事配画。“他们爱说爱笑了,课堂变得很有趣。”董艳回忆道,“我还带着学生们去外面写写画画,写乡土的诗,画乡土的画。”
2011年,董艳从异乡调回故乡——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因喉部术后需要休养,没代课的两年内,她读遍了各类教育大家的书籍,对于此前思考的“该如何做乡村教育”,她有了初步的答案——做一套“乡土乐”课程,用诗歌开始学生的每一周每一天。
周二集体朗诵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诗,学生们为诗配画,把诗改成故事;周三她写诗送给学生们,并引导他们赏析,给诗配画;周四集体作诗,引导学生们对乡村中的人、事、物等进行挖掘,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乡土情怀;周五习诗,学生们用一个词、一句话说本周诗歌之旅的收获,展示个体创作,并讲自己的创作故事;周六寄诗,静下来,沉进去,董艳用现象学的方式完成一周诗歌课程的记录,反思教学行为,使课程不断提升。
除了写诗画画,董艳还带着学生写信,写给远方的父母,写给更好的自己。“我小时候就是留守儿童,我懂得留守儿童内心的孤寂,那时候我唯一的方法就是写日记”。董艳让学生们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纸上,她拍下来发给学生的父母;父母的回信写在纸上拍下来,董艳再给学生们看。“他们逐渐懂得父母是挂念自己的,也知道父母的辛苦,这是家校共建,也是感恩教育。”她说道,“写给自己的信更多是反思、总结和畅想,这是自我教育。”
随诗潜入心 育人细无声
“老师,小楠会写诗了!”
2016年1月6日第一节课刚下课,学生们涌进了董艳的办公室,激动地给她看小楠(化名)的诗《心(新)年》“大姐(街)上,人多了,我就只到(道)是心(新)年来了。没(梅)花开了,一文(闻),我就只到(道)是心(新)年来了”。小楠是有智力障碍的儿童,诗里面有很多错别字,但董艳却从诗里面看到了震撼。
上课时坐不住,会绕着教室走圈;不会看课本,只知道用笔乱涂乱画;没有办法听讲,因为很难专注下来......董艳回忆道,刚开始诵读儿童诗时,小楠没什么反应,但慢慢地她能安静下来了,眼睛盯着课件看。当董艳播放音乐让学生们趴在课桌上感受儿童诗的美好时,她也能趴下来、闭上眼睛......从那以后,每一个黎明,董艳都会拿出两分钟时间教小楠读诗。虽然,小楠的朗读是那样吃力,但她的表情告诉董艳她是喜欢这样的诗歌的。
800天1600分钟的累计,竟开启了一个不会计算、不能阅读的孩子那久封在生命深处的智慧,让她提起笔来写自己的生命之诗。那天晚上,董艳流着泪为小楠写下了一篇特别叙事——《我的信心源自你的生命开启》。
农村没有太多的去处,大多是稻田、麦田、油菜花地等,学生们不但没有觉得枯燥,而是深爱着自己的家乡:“董老师,我觉得乡村好美啊”“董老师,等我以后大学毕业了还要回乡村,我们可以在田埂上肆意地奔跑,去追夕阳,去跟时间赛跑”......为此,大家一起创作了《田埂》《追夕阳》《插秧》等诗歌。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关注生命需要才是教育教学的真谛。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话、一次笔尖表达甚至是一次错误,都能唤醒沉睡在我们生命里的教育教学智慧,成为我们教学的切入点,从而把教学带向另一种境界。”董艳说。
教育是一场诗意的修行
“我也曾自我怀疑过,无论是读诗写诗还是户外创作,这都是要占用课时的,这样到底好不好?行不行?”在教学的最初几年,董艳经常受到他人的质疑,包括家长和教师——“这个老师怎么不务正业”“你这样万一搞砸了,不好交代”......
“当时的乡村没什么人做教研,也不知道什么是‘新教育’和‘全民阅读’,没有人能请教指导”。为了“学做教师”,董艳逼自己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情况下独自准备教学设计。一遍遍在寝室里模拟课堂教学,一段段将《人民教育》上的班主任工作做法摘抄在备课笔记本上,用文字记录做教师的点点滴滴......入职一年后,董艳成为一匹黑马。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了县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打破了获奖教师的教龄记录。随着教研探索的深入,以及小楠和其他学生的成长表现,董艳越来越坚信自己的教学之道。
2015年9月,新教育萤火虫六安站成立后,董艳团队的“萤火之光”课程在各乡镇教师、家长的协助下,开展了农村家庭教育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
2016年3月,董艳在霍邱县岔路镇上阅读指导课,一个小女孩跑到她面前期盼地问道:“老师,你以后还会来给我们上这样的课吗?”
“你们喜欢吗?”捧着书的董艳被一群学生围了起来,从他们的眼神里董艳看出了他们对阅读的渴望。
“喜欢!”
“能学到好多东西呢!”
“这样上课好有意思!”
......
2016年9月,在新教育阅读节家校群中,家长们发来这些消息,“董老师很忙,买书这件事我们自己来”“董老师要是参与买书,会遇到麻烦的”“我可以在网上买,需要的跟我讲,我愿意给孩子们买书”......
在董艳看来,生命是一场叙事。身为教师,以生命在场的方式叙事,无论是痛点、疑点,还是亮点,都应该具有它自身的温度。教育叙事就是那一个个的故事,或发生在教育里的,或启发在教育外的,串联起来的教育人生。
董艳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诗画写生
学生印象
在诗的熏陶下,我萌发了做一个诗人一样的作家或作家一样的诗人的想法。为什么要成为作家?因为董老师觉得我会写文章,写出来的文章生动、形象、有趣,适合做一个作家。我觉得写诗也很有趣,几句优美的文字就使诗栩栩如生。五年前,我一直在“寻梦”,思考着,我该干什么?长大后干什么样的职业?也许就当像童喜喜、杨红樱、汤素兰、新月(张小莉)等一样的作家吧,写写散文、小说、童话、诗歌等,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一些。既然我寻到了梦,接下来就该“追梦”了。我们写诗,董老师帮我们出书,出一本诗集,如果有人买,她会给我巨大的鼓励,让我更加勤奋,持之以恒地写下去。
□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毕业生 卢 璐
刚上一年级时,董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美好的心存大爱的人。就像董老师所说的:“一个不完美的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而这就需要我们多阅读,所以从一年级开始。董老师就教我们读儿童诗,写儿童诗。我们每学一首儿童诗都会自己创作一首,而且每周都会有集体创作,我们还把小古文、古诗词改写成儿童诗,我们读了六百多首儿童诗,我们班写的儿童诗是无法计算的,因此董老师还帮我们创建了《那诗意在乡土的歌》集册,让我们自己把读过的,自己和集体创作的儿童诗写在上面并配上画,我们还把自己的诗编成了诗集,并且还发表了许多,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写了一些诗并打算出版。这也丰富了我们的童年,诗意了我们的生活。我特别喜欢自己创作儿童诗,因为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和童心全部添在诗上,使儿童诗变得更有活力。
□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毕业生 刘岚潇
上学后,我就有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优秀的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因为那时,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一年级入学,我很幸运,遇到了和蔼可亲的董老师。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蜗牛妈妈”,因为她告诉我们:我们是蜗牛班,我们有梦,她是蜗牛妈妈,我们是一群小蜗牛,我们一起在农村做追梦的蜗牛,朝向美好,做美好的人。
她带着我们筑梦,她教我们做人:人要有“奉爱”精神,爱自己,爱他人,爱我们的祖国。她在我们面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蜗牛妈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一次开学、放假,她都会给我们每个人一个大大的拥抱,被“蜗牛妈妈”抱着,我觉得非常温暖。我们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班的学生都爱自己的家人,也彼此相爱,我们还想长大了建设我们的家乡。(记者黄慧)
□霍邱县户胡镇中心小学毕业生 陈 晨
责任编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