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天常驻”的佛教寺院
白衣律院自清康熙年间盲僧德升及九华僧人妙湛化缘草创,顺治年间建庙,至乾隆时山西富商董继先捐资扩建,才形成规模,成为山门殿、大雄宝殿、藏经殿、僧寮、戒院诸事齐备“龙天常驻”的佛教寺院。所谓“龙天常驻”或“十方常住”,是指可以接待外地游方僧人“挂单”游学,以区别于不接待僧人“挂单”的“子孙院”、家庙等小寺院的正规佛寺。关于山西富商董继先,地方志书还记载了一则神话:董氏出生时即会说话,家人以为不祥,饮以狗血,遂昧前因。董家巨富,有一年董继先从江南经商路过亳州,偶游白衣庵,在庙中大殿前,恍然大悟,明了前因,自己就是庙中前任方丈转世投胎。遂决定大量施舍钱财,广大庙宇,重塑金身,云云。
白衣律院至清末民国时期,庙产田地接近2000亩,僧人管理的“外庄子”(佃户耕种居住)十来个,不仅香火旺盛,而且香资丰厚。因为是律宗的戒院,掌管着江北一带僧人的戒牒发放,等同于僧人学院,实际上管理着亳州方圆左右一百多座小寺,在佛门颇有威望,对当家大和尚——方丈的遴选十分谨严。抗战前夕,接任方丈的是希廷和尚。
建国前的两任方丈
希廷,法号传彬,希廷乃其字也。曾出家在芦庙集的寺庙里。他学识渊博,佛法深湛,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受邀去日本、高丽等国讲学访问。在芦庙一带,被当地群众敬奉有加,称为“出过国的和尚”。希廷回国后,发愿扩建芦庙集住持的庙宇,四处说法化缘,化得土地30余亩,他颇有经营头脑,深知建寺非一日之功,又需要大量木材,就在所化土地上广植树木——许多老人回忆说,后来,希廷栽的杨树都长到一搂多粗,直到解放后才被砍伐。没等他心愿得偿,受省佛教界和白衣律院推选,他被任命白衣律院方丈。
日军侵华,亳县沦陷。驻亳日军得知希廷和尚曾讲学日本,懂日语,在信众中很有威望,就派人去白衣律院游说希廷,让他做“中日亲善”的榜样,希廷断然拒绝。日军少佐亲自去白衣律院劝说希廷,不要和皇军作对,要和日本人交往。希廷告诉日军少佐:佛说世人平等,你们既然信奉佛法,为什么说大和民族是高等民族,天皇是东亚之神?你们侵占中国土地,烧杀抢掠,岂不有违佛法?和佛说的魔鬼有什么两样?日军少佐见希廷义正词严,恼羞成怒,开枪把希廷和尚打死在白衣律院的南楼上。为掩盖杀人暴行,毁尸灭迹,又把希廷的尸体从楼上拖下来,从仓库中取出一堆竹扫帚,堆在希廷尸体上,在南楼门西旁,放火毁尸灭迹。
当天夜里,白衣庵的祖德、祖道等一批和尚,把希廷的尸骨偷偷运出城外,埋葬了。
日本投降后的1947年,由弟子祖德、祖道和尚(战争期间流亡到芦庙玄帝观)牵头,把希廷方丈的尸骨从城南移到芦庙集北头安葬。老人们回忆说,那天,十里八乡成千上万的群众赶来送葬,盛尸骨的是一口漆成大红的柏木棺材,漆了十几层的漆,那个华贵,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那么排场的了!
希廷圆寂后,接任方丈的是个年轻和尚,名叫花荣,只有二十多岁,长得个子高挑,相貌堂堂,十分英俊,却是个不明大义、十分自私的和尚。1948年底,内战临近结束,花荣和尚一心自己逃走,不顾全庙同门。当时,庙里仍然积攒了许多施主捐献的首饰等金器,花荣利用职务之便,用一根绳子串了许多、金首饰藏在身上,还有庙里的12碗大烟土。他托故去澡堂洗澡,当时也有一些师兄弟看他行为诡秘,但碍于他是方丈,不能限制他的自由,只好几个人跟着他到澡堂,结果,花荣从澡堂脱身逃跑。白衣律院当即给南京佛学会打电报,请求截留,当时兵荒马乱,没有结果。据说,花荣从南京跑到了台湾。#p#分页标题#e#
经过长期战争和文革等运动反复碾压,白衣律院就此一蹶不振。
责任编辑:duyu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