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皖美青年】汪文斐:用青春赓续“老西藏精神”

2023-07-12 15:54:29   来源:安青网

七年前,正当合肥师范学院应届毕业生汪文斐在多个用人单位之间抉择时,其辅导员转发了西藏专项招收非西藏生源大学毕业生计划的文件。“那儿有戍边战士,有雪山高原,也是个可以实现家国情怀的地方”。凭借着从媒体上获得的西藏印象,汪文斐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顺利地通过各项考核。“我还年轻,想去向往的地方看一看、闯一闯,去一个更需要年轻人的地方。”汪文斐说。

一个月走遍乡里的山山水水

梦想中的西藏是蔚蓝的天空、成片的雪山、漫山的牛羊、淳朴的笑容。然而进藏后,汪文斐感受到的是极高的海拔、凛冽的寒风、贫瘠的土地、缺氧的环境、沟通的障碍,以及胸闷气短、眼睛胀痛、嘴唇干裂、整夜难眠等身体的不适。他坦言,在西藏工作和生活要难太多,走同样的路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做同样的事情需要作出更多的努力,患同样的病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康复。“很意外的是,这些难处没有让我退缩,而是更能体会到那些常年在西藏工作的前辈的不易,更能理解什么是‘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汪文斐回忆道。

在多个部门实习后,汪文斐被分配到了加查县冷达乡。冷达乡距离县城28千米,平均海拔3200米,其行政面积是汪文斐家乡安徽省桐城市的3倍,人口却只有桐城市的4%,仅3000余人,是典型的地广人稀。2016年的冷达乡还没有通柏油路,有几个村的海拔接近5000米,道路崎岖难行。为了为摸清扶贫对象的情况,汪文斐在一个月内跑遍了该乡所有的村落。站在村口、蹲在山脚、坐在村民家里,没有宽敞明亮的办公场地,也没有经济数据、国家大事,聊的是柴米油盐,记的是家长里短。一项一项查,一笔一笔算,把贫困家庭基本情况掌握得清清楚楚,并且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是外来人,又是汉族人,只有走近他们,才能了解他们到底需要解决什么困难,怎么解决困难;也只有走近他们,才能让他们更了解我,更能体会政府的真心和决心,更能理解汉藏一家亲”。在汪文斐看来,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工作。

汪文斐(左四)到辖区牧场走访调研

书记 “托切切”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当时的冷达乡却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昼夜温差极大,山上没有草,可耕种面积极少,环境恶劣。初到冷达乡时,汪文斐居住在一间铁皮房内,这里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冬季无水就拿着水桶去3千米外的山沟里提水,晚上的风像是无人区的狼嚎,刮得铁皮房子呼呼作响,清晨牦牛的“哞哞”声比闹钟还准时。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汪文斐最着急的心头大事。

在担任冷达乡热当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期间,汪文斐带着村民去其他县(区)学习改良砖石制作工艺,壮大砖厂规模,当年就实现村集体收入翻一番;他还积极争取县林业局项目资金200万元和县强基惠民项目扶持资金170余万元,用于发展核桃林经济,预计挂果后将给村民带来每人每年1000元收入。

“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人走不了,牛出不去”。村民尼玛这句话让汪文斐记在了心里,他下定决心“这里的路得修”。2020年3月,汪文斐筹得资金并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对村内近3千米未硬化道路进行了硬化,极大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看到村内水渠年久失修,老百姓日常饮用水困难,他又争取水渠维修项目,总投资约30万元,维修水渠总长度约7000米。

初到村里时,村民们总是嘀咕,“这个年轻的汉族干部行不行”。如今,补了路、修了渠、打了井、种了树,总是有老乡拉着汪文斐说,“书记,托切切(藏语‘谢谢’)”。

是高原 也是精神高地

2016年乡镇都还没有通柏油路,现在已经实现村村通了。2021年拉林铁路正式通车,加查县到拉萨市行程缩短到2个小时。义务教育“三包”(包吃、包住、包学费)政策的实施,减少家庭教育开支。群众生病住院最高报销90%,还有大病额外报销。脱贫攻坚前村里饮用水基本靠外出用桶接,现在每家每户都通自来水。2016年整个西藏还是3G网络,现在实现4G全覆盖......谈及西藏这七年的变化,汪文斐有说不完的话。

“党员不只是一个称呼,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在汪文斐看来,西藏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党员的担当分不开。每次开会,党员极少请假;每次捐款,党员义不容辞;每次村庄建设,党员义务投劳。“无论是当地的党员还是援藏的党员,他们身上都有一种使命担当。”汪文斐说。

七年前,因为语言不通,当藏民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时候,汪文斐只能在一旁傻傻地看着,不知该怎么融入藏民群体;七年后,藏民会主动联系汪文斐诉说心事,也会邀他一同唱歌跳舞,分享喜悦。七年前,他还是青春洋溢的毕业生;七年后,因为高原环境,这位小伙的头发日渐稀少。“我和无数个援藏的党员一样,来了西藏就要在这里生根、开花。西藏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这里是高原,也是精神高地。”汪文斐说。

    责任编辑:李志慧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