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右一)正在帮村民收稻子
一手老茧、一身沾满泥土的衣服,乍一看,很难相信眼前的年轻人是大学毕业不到四年、农龄并不长的“新农人”。但他坚毅的眼神,以及三句不离农业的话语,又时时告诉着人们:我在农村放飞梦想。
陈光,2019年毕业于淮南师范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园林专业。“到农村去,那里才是当代大学生的用武之地”。带着这一梦想,他回到家乡——定远县河西村发展农业。几年的时间,凭借着一股钻研劲儿,他把工作做得卓有成效,成立滁州市定远县天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一职。2021年5月合作社获得滁州市示范合作社称号,2021年9月合作社获得滁州市大学生返乡创业基地称号,2023年1月他当选为滁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2023年他被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
放弃高薪 扎根农村
出身农村的陈光,不仅农活样样会干,还对土地有着一种天然的情结。2019年大学毕业后,好不容易走出乡村的他,毅然回绝了众多企业的高薪邀请,回到家乡当起了农民。这一举动令亲朋好友们很不解,“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跳出农门吗,怎么又跳回来了?”但陈光一脸安然地说:“回乡创业是检验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最好实践,回家乡承包土地种植粮食是我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
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始终扎根农村,终日与农业和乡亲们打交道。在农村工作了一年后,他意识到河西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成本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于是便开始发展特色农业,成立农村合作社。仅2年时间,他的农业合作社就拥有一个标准化育秧工厂,育秧软硬盘1.5万个,全自动育秧流水线2套,育秧大棚1万平方米,可栽插3000亩大田。他说:“我回到农村,就是想在农业上有一番作为,为乡亲们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面对挑战 勇于向前
“种植富硒水稻就一定能高产,你有能力、有技术吗,你靠谱吗?”面对合作社村民郝本友的怀疑,陈光笑着回答,“背靠大树好乘凉。有我母校淮南师范学院的支持,咱们还愁没技术吗?”
在陈光的穿针引线下,一场围绕富硒大米的种植探索在淮南师范学院与河西村之间展开了。学子、学校、村民之间强强联手,在河西村的田间地头共同奏响了一曲农民种稻的丰收曲。
在创业的第二年,陈光跑到很多村民家劝说村民种植富硒水稻,免费给农户喷施富硒材料,最终有将近15户农户同意种植富硒水稻。村东头的张修顺因年迈,身体状况不好,陈光就免费给他旋耕、施肥、插秧,并且给他用无人机喷药和喷施富硒材料。夏天雨水较多,在水稻收割时难以作业,普通农户没办法将水稻从田间运回家,陈光主动用自己的旋耕机将农户的水稻送回去。
在富硒水稻收获过后,陈光以高于市场价将近1倍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回收富硒水稻,并且相比于往年水稻产量增收10%以上,平均每亩增收1000元。富硒水稻实现了高产的消息很快传开了,第二年,许多村民主动要求种植富硒水稻,甚至邻近的黎安村和河北村的农户也主动加入。
致富带头 助力乡村振兴
“帮助河西村村民致富并非只是引进资金、修道路那么简单。探索一条能够增强村民自我造血功能的路径,才是致富的金点子。”想起在淮南师范学院学到的农业本领,陈光让村民们把目光瞄准富硒水稻。
在陈光的带领下,合作社已基本实现了水稻从种植到烘干的全过程机械化,农业科技现代化不再是一个梦。合作社年产水稻220吨,小麦300吨,玉米、黄豆各20吨,带动服务农户增收20%以上。富硒水稻年产量约为30万斤,加工成大米后,约为18万斤,纯利润可以增收70万元,合作社的困难户共有40户,平均每户增收约8000元。同时,合作社还为困难户提供就业岗位,其中收入最高的村民年收入约3万元。
“有了学校的支持,加上自己的打拼,事业终于走上正轨,家人和乡亲们都为我开心。”微风拂过,千亩稻田碧波荡漾,陈光黝黑的脸上泛起灿烂的笑容。
陈光还有很多新想法正在逐步实施。下一步,陈光打算努力向绿色有机食品方向发展,同时加快将合作社变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村人口就业,带动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流转更多的土地,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入股分红,也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来到农村,为农业、农村的发展出力献策。“农村海阔天空,我们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可复制性很强,我愿意给他们指导和帮助。”陈光说。
青年说
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我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勤奋学习、刻苦锻炼,在乡村农业建设中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将用自己的言行践行入党的誓言,展示一名年轻党员的责任担当和执着追求,就像生命力顽强的马兰花一样,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地方的发展建设注入活力,作出贡献。
——陈 光
责任编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