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行业特色型、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点,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三连四共”教学新模式,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传统教学与特色教学、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互连接、紧密结合的“三连”教学模式以及突出协同意识和系统思维,打造教学队伍共组、教学内容共研、教学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促的“四共”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立德树人齐抓共管固根本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安徽建筑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体现到教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制定实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规划(2018-2020)》《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实施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推进铸魂工程系统落实。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根据不同课程性质与体系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纳入教学重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教学体系转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守正创新“三连”教学模式增实效
在具体教学中突出实践育人,创立“双核三互四维”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一课一品”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双核驱动的实践教学方式。首先,每门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以一种教学形式(一课一品)为核心,主要包括:思想概论——“叙事新时代”,概论——“时事微讲堂”,纲要——“追寻红色足迹”,原理——“经典诵读”、德法——“筑梦剧场”,并在实践教学方式的选择与实施中,着力“能深、能新、能活”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实践教学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打造多样性;二是实践教学结合学生特点,突出针对性;三是实践教学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凸显价值性。
其次,以独立设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为核心,综合设计实践教学活动。从本科思政理论课中划出40课时2个学分,单独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规范实践流程及考核标准。以思政理论公开课、微视频比赛、微演讲比赛、志愿服务、感悟红色经典等方式进行。形成了以“一课一品”实践活动为核心驱动课内实践,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为核心联动课外社会实践,实现课内小实践、社会大实践的有机结合。
打造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三互课堂”的实践教学过程。一是利用学习通和智慧教室推进“人机互动”。建立思政实践教学的线上平台,将实践教学内容布置在线上课堂,要求学生在网上及时公布实践过程,发布实践成果,将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在网上公开,开展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实践教学。
二是组建学生实践小组推进“生生互动”。学生根据专业和兴趣爱好组建实践小组,围绕社会调查、公开课、微视频、情景剧等实践教学内容,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实践任务。
三是通过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方式推进“师生互动”。针对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发生的典型事件,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讨论辩论等方式,与时俱进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促进教师与学生研讨交流碰撞,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升华主题。
贯通课堂实践、学校实践、基地实践和虚拟实践的“四维”实践教学层次。在双核驱动的课堂实践基础上,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协同创新,将思政实践教学与学校的专业实习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在三类实践中布置思政类选题,并组织教师担任相关实践团队指导教师。
充分利用安徽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教育价值,先后与安徽省博物院、金寨革命博物馆、安徽名人馆、凤阳小岗村等场馆共建了1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数量充足、领域广泛的校外实践基地体系。通过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去了解“五史”。
依托超星资源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开展虚拟实践。一是将实践教学各环节在网上公开,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发送学习目标和任务,学生使用互联网公布实践进度、提交实践作品。二是积极筹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充分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情境式教学,如神游渡江战役纪念馆、名人馆等。三是利用网络平台量化实践过程的管理和考核,建立多维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实”“虚”结合,大大拓展延伸了实践教学的空间。
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讲思政理论公开课比赛三等奖,“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安徽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成果大赛一等奖等奖项20余项。
开展特色教学,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教育品牌。该校以学校“地域文化协同育人研究中心”为依托,结合思政课学科特色,大力挖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系列“红色”教育教学活动。在全校开展红色情景剧、“红色演说家——讲述红色建筑背后的故事”等比赛活动,打造“青春筑梦剧场”“追寻红色足迹”红色文化品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思想为指导,组织师生开展“红色建筑探寻”系列活动,编写出版《红色江淮 光辉记忆——安徽红色建筑印迹》一书,彰显建大师生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的历史责任感;通过广泛开展“感悟红色经典”“青年学子红色主题作品展示”“大学生讲思政课”等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信念,奉献青春力量。
推进智慧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新模式。通过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分屏等方式搭建线上教学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具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目标分类,系统设计”“关注线上,及时反馈”“过程绩效,监控促学”的管理方式,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融合。
教师线上教学覆盖率达到100%。近年来,获批省级慕课4门,省级线下课程2门,省级优秀在线课堂2门,省级智慧课堂1门。“思想道德与法治”被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一流课程,思政课相关选修课“徽州历史人物与徽州文化”在“学习强国”慕课平台上线。
多措并举“四共”育人体系提质量
一是共组教学队伍。学校坚持从数量、质量和待遇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构建大师资体系。持续推进“八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以“形势与政策”课、“开学第一课”为主要平台,邀请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学院负责人走上思政课讲台;善用行业企业、劳模工匠等“大思政课”资源,汇聚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二是共研教学内容。打造“理论学习+各类培训+访学”的三维师资培训架构,组织“明德论坛”系列讲座,邀请专家讲座讲授课程前沿思想,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和观摩教学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和内容,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三是共管教学过程。坚持抓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学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学校、学院两级教学督导组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协同共管思政课教学,校领导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备课组,建立完善了教学有序、管理有度、监控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四是共促教学质量。学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应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成长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教育部思政专项等项目30余项、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团队1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安徽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和高校教学创新比赛等奖项10多项。思政课教师中涌现出省级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安徽省最美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
通讯员 刘晓君 周叶君 蔡正丽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