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是安徽重点发展的“首位产业”。
过去一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均跨过3000万辆大关,安徽汽车产量达到249万辆,历史性地跃居全国第二。
安徽汽车工业起源于江汽集团的前身巢湖汽车配件厂。近年来,江汽集团在安徽汽车产业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是引进蔚来、大众的合作平台,是推动安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是落实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特别是去年底,江汽集团官宣与华为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备受业界关注。
如何看待百年汽车工业的大变革?江汽集团如何应对变局、转型发展?与华为的合作有着怎样的考量?
记者近日采访了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项兴初。
记者:在中国以及安徽汽车产业都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大背景下,江汽集团去年发展形势也很好,首先请您结合汽车产业的整体转型,介绍一下江汽集团去年的发展业绩。
项兴初:这一轮汽车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多技术创新变革的特征。不是传统汽车顺着原有技术路线简单地迭代升级,而是多种技术“从0到1”的突破。比如说新能源技术,正在演进的过程中,还没有走到最终极的技术路线。锂电池现在表现特别好,但是行业也在研发钠离子电池、半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
另外,像智能网联技术,从车联网到物联网,汽车成为万物互联的一个链接点。联网之后会产生很多数据,数据又会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相关联。像我们的瑞风RF8,不久前在广东东莞正式上市,搭载了科大讯飞的星火认知大模型,这是MPV车型中首个搭载大模型技术的。
多技术创新变革带给汽车产业的是什么?要回到底层技术、底层架构去思考,回到第一性原理上去思考,如何设计更有竞争力的架构,更能让消费者愉悦的产品。
汽车行业变革的第二个显著特征就是多产业融合发展。不再是传统的机械行业,而是与能源、交通、互联网、集成电路等行业融合。未来汽车不再是单一的运输功能承载体,还是数据、能源的交换服务中心,是移动的第三智能空间。完全依靠汽车行业独自完成这一轮转型,客观上讲极其艰难。一定要开放,一定要深度融合。
汽车行业变革的第三个特征,就是竞争正在进一步加剧升级。终极竞争应该是汽车新生态的竞争,新的物种、新的汽车、新的生态。传统的汽车行业,整车企业是链主企业。在新的分工下,行业可能是一种网状结构,大家都有各自的优势,多方都需要相互合作、深度融合,可能会是多中心。行业企业是分工更加有序、合作更加紧密的生态伙伴关系。
记者: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像华为、小米都进入到汽车行业来了。
项兴初:我的理解是,传统汽车行业是机械产品为主,现在则是电子产品,进入到了互联网、集成电路等企业擅长的区间。有一些科技公司进入汽车行业,是个好事情。中国这么多年来,在互联网、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当中领先的公司,进入汽车行业,会赋能、加速传统汽车产业整体的转型升级。这也是中国汽车品牌整体向上最佳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待江汽集团去年取得的成绩,一方面是稳住了大盘,(JAC品牌)总销量增长19.4%,营收增长超过20%。尤其是全系列车型的新能源化有较大进步。去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首次突破1万台,增长了3倍多,其中新能源轻卡进入到行业前五位。
同时我们打造了专用的智能新能源平台,比如经济型产品线有DI平台,首款车在2023年6月投放市场。全新的公商务平台,也是全球首款专用的智能MPV平台,第一款产品瑞风RF8,1月31日正式对外销售。
智能网联技术方面,全系标配智能网联3.0版本车联网系统,在智能驾驶方面达到L2+。
海外市场去年表现也非常好,80%以上的海外销量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的。
去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是能力建设,尤其是研发能力建设,我们全年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占营收5%左右。近期我们在谋划2024年的研发投入,计划比2023年有更大增长,占营收比例会达到6%以上。
这一轮转型当中,尤其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研发能力。
记者:放到安徽汽车产业发展中来看,江汽的成绩、作用不止体现为产销量等数据,更是全省汽车产业的战略支点。对江汽在全省汽车“首位产业”布局中的功能定位,您是如何理解的?
项兴初:省委省政府将汽车产业列为“首位产业”,在全国并不多见,在安徽历史上更是首次。一方面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另一方面又感到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江汽集团从1964年建厂,追溯安徽汽车工业的起源,是江汽集团打造了安徽第一辆汽车。过去几年,江汽集团积极做好自主发展,同时把自身作为合资合作的平台,合资了大众,合作了蔚来。这两步棋是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对全省汽车产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大众集团将在安徽的发展、与江汽集团的合作,上升到战略层面,在合作项目中投入了大量资源。大众在安徽的未来发展很值得期待。
与蔚来汽车的合作,是传统汽车和新势力跨界合作非常好的典范。从江汽集团的角度看,我们完全掌握了高端车制造技术。对蔚来汽车而言,能够把更多资源投入到研发和市场建设中。我们双方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我们累计给蔚来生产了超过45万辆车,给地方带来的产值贡献超过1500亿元。
整车企业在开放合作的过程当中,如何协同产业链、生态链一起发展?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江汽集团主动承担整车企业的责任。比如,与国轩在动力电池方面,从最开始的概念阶段就开展合作。还有与电机方面的巨一科技、电池管理系统的华霆动力等新型产业链上的企业相互赋能。他们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我们也提供了很多应用场景、合作机会。去年底,江汽集团在省内的零部件配套率超过65%,在这个过程中引进了不少新的供应链企业落户到安徽。
记者:江汽作为战略支点、桥梁,担当安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合作的平台,已经很有经验,在这个基础上也在继续拓展,比如与华为的合作。去年12月江汽发布了与华为的合作公告,与华为合作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模式是怎样的?
项兴初:深刻洞察行业、产业变革,汽车不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正如十几年前功能手机转向智能手机的过程中,催生了一些重大变革,曾经功能手机非常优秀的一些企业,在向智能手机的转型中落伍了,实际上不一定是它在传统手机当中的技术不够先进,而是因为进入到智能手机时代,它需要的能力不再是简单的传统的能力。
江汽集团如何在这一轮转型中更好地生存、发展?首先要看清产业转型的大方向,再考虑用什么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智能、网联、新能源的新思维,而不是只有汽车产业的传统思维。这个过程中,能力的获得,是非常难的。新型能力是什么样的能力?它是一种全新架构设计的能力。以前可能偏重于硬件为主,现在要去学习研究软件、算法、大模型、人工智能。这对传统的汽车企业来说,思维转变的挑战巨大。我们也看到有些传统的汽车企业,国际化的大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软件设计公司,设计师可能都接近万人,但最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科技公司提供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体验感上有非常大的差距。最核心、最关键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必须要回到新技术带来的新的架构设计,一种以软件、EE架构为核心的新平台。
记者:原来是硬件的、交通运输产品,现在是软件驱动的能源终端和消费电子产品,也是一个通信工具。
项兴初:产业还处在变革期,“软件定义汽车”这句话可能过于绝对了,但在未来新的汽车行业里,软件以及软件提供的生态,数据背后的大模型,人工智能带来的场景,这种赋能和价值将远远超过硬件为主的传统汽车。这一轮转型中,留给我们传统汽车企业来获得能力的时间不多了。互联网的发展已有很多年,汽车企业从头开始已经来不及了。传统的汽车企业再去做芯片、操作系统,没时间了。
基于对汽车产业变革的这种理解,江汽集团应该更大力度与ICT企业深度融合发展,与行业中愿意来做这样的工作,同时文化又比较匹配的企业合作。
华为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方面有很好的专项技术。我们与华为从2019年开始就有深度合作。他们在推动智选模式,华为的技术、对C端的消费者需求的理解,以及他们对高端品牌的运作经验值得学习,我们一起深度共创、深度发展,有非常好的结合点。
记者:软件在未来汽车行业中可能会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我们在与华为这样的公司合作时,会不会丧失控制力和主导权?
项兴初:我们看到的公开数据,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最少在8%,平均大概是12%到15%。华为过去4年的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接近25%。他们在ICT领域研发投入极其巨大。汽车企业进入到这些领域,到底是把车作为最重要的研发重心,还是那些专项技术?
我们认为一定要把自身作为汽车企业最核心的部分做好。对江汽集团而言,首先要把集成产品开发作为重点,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可能说一家汽车公司把产业链当中所有东西全部通吃。
第二,围绕消费者体验的应用层产品开发,在中间层和底层找世界一流的伙伴合作,借助于他们的能力,快速给消费者提供极致体验。
第三是传统能力的升级,比如依托发动机技术做高效增程器,依托变速箱技术做混合动力变速箱,还有电池管理系统,像这样一些能力需要强化,便于我们更好地去实现快速协同设计和供货保障。
第四个方面是围绕着绿色、低碳、智能做改进和提升。如何实现智能制造、敏捷制造、绿色低碳制造,是一家汽车企业应该去下功夫的地方。别人可能是36个月的产品开发,你如何缩短到24个月,甚至于再压缩,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用新的能力,新的认知、新的工具、新的组织体系,才能够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把这些捋清楚之后,我们觉得江汽集团跟华为的合作是双方优势互补,相互赋能非常好的一个方案。而且我们面对的是高端豪华市场。中国品牌要不断往上走,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这是极其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对于江汽集团来说,也是提升我们各方面能力的非常好的机遇,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合作。
记者:今年是江汽集团60周年,与华为合作的产品计划在年内上市吗?
项兴初:今年会有阶段性的节点,具体上市时间我们再商量,但是一定要把产品精心打磨好,这是重中之重的事,挑战也十分巨大。
记者:江汽海外市场去年有非常好的成绩。对于海外市场的布局,江汽有什么样的考虑?
项兴初:江汽集团的国际化走得非常稳健。如果追溯江汽集团出口的发展路线图,最早是1990年就有出口了。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循序渐进。
从大的理念上来讲,首先是坚持优质的产品、优选伙伴,坚持重点产品、重点市场、重点客户、重点突破、循序渐进。从发展成果看,现在已经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发展路线体现江汽集团坚持长期主义的思想,不是机会导向。
对于出口,我们首先是按照当地市场需求精心打磨,产品是不是适合当地道路、气候环境、消费者的使用偏好。这是要做开发的,不是简单的出口国内的产品。
其次是我们对合作伙伴的选择非常慎重,不会轻易选择一家合作伙伴,一旦选择也不会轻易放弃。江汽集团有很多20年以上的合作伙伴。
第三,我们高度重视售后服务。组织定期的服务活动,针对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市场开展主动关怀,提供的应急救援体系也是非常及时有力。
第四,我们也在按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根据不同的国家市场情况,加大技术和资本走出去的力度,有的是KD工厂,有的是去投资建立自己的制造企业等等。
总体上讲,江汽集团国际化走得比较稳健,比较扎实。
记者:首先有一个好的基础,去年又有比较好的机遇,然后海外业绩就爆发起来了。能不能展望一下江汽今年海外市场情况和整体前景?
项兴初:行业预测,今年中国汽车全行业大概会有3%到5%的增长,2023年产销量突破了3000万辆,今年有望达到3100万辆。江汽集团还是要抓住发展的机遇,在去年基础上,力争有20%左右的增长。
海外市场,我们借助这两年积累的势能乘势而上,进一步扩大成果。国内市场,把我们的优势产品轻型车、皮卡、MPV等,在新能源化和智能网联化方面,进一步提高市场销量和占比,促进转型。
展望未来几年,我们觉得一方面还要继续强化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第二个方面要推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的转型,坚定不移,既抓技术和产品创新,还要围绕着新的产业生态,找准江汽集团未来发展的坐标点,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的竞争能力。
2024年是江汽集团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一年。接下来几年,“百万辆、千亿营收”是我们努力奋斗的阶段性目标。
记者:这个阶段性目标是定在什么时候实现?
项兴初:我们希望在“十五五”的初期,2027年左右。我们希望把今年和明年的基础打好,后面的发展还是很值得期待的。(安徽日报记者 汪国梁)【图片由江汽集团提供】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