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傍晚,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一号教学楼3D打印室灯火通明,潘华书老师正带领20名同学在开展创新训练营活动。校党委书记童宏葵走进他们中间,仔细观看同学们的实训操作,称赞同学们肯动脑筋,勇于尝试和创新,作品都很有创意。他说,知识能改变命运,技能却可以谋生。AI来了,但技能型人才什么也替代不了。苦练技能是就业的金刚钻、是理论的试金石、是交流的训练营、是创新的催化剂、是幸福的聚宝盆,一个人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自己的人生创造美好生活,为社会创造财富,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
近几年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室建设,还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为同学们创造实践机会。童宏葵说,机电工程学院杨坤、赵夫超、李陶胜等老师指导同学们参加国家和省里各类创新大赛并屡获大奖,今天同学们展示的作品就是创新科技的生动写照,为老师和同学们喝彩、点赞!吴礼佳同学将自己设计打印的作品“金蛋”送给童宏葵。同学们很快围在童宏葵身边,聆听他谈科技创新和安庆近代工业文化。“安庆近代工业文化有三个自豪:安庆人推动了‘科学’一词的传播,安庆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安庆正在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科创名城。”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训练得怎么样了?有困难吗?”一走进二号教学楼技能大赛训练室,童宏葵就关切地询问。熊祖涛老师正带领同学们进行移动应用设计与开发、区块链技术应用两项备赛训练。这两个赛项,五月份的时候已经通过安徽省集训选拔赛的选拔,顺利拿到了国赛参赛资格,目前正在冲刺国赛。同学们身着印有“勤学笃行 德技双馨”的文化衫正在紧张备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1级张展望和22级李星雨同学报告了训练情况,“我们每天几乎都在实训室度过,指导老师全程指导,双休日也陪着我们。”“我们对比赛充满了信心,会克服一切困难,刻苦训练,争取好成绩。”童宏葵满意地点头称赞。他告诉同学们,去年10月,建筑工程学院汪洋、宣晴老师指导的黄会龙、饶明先、张雪景3位同学获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信息技术学院李慧同学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获得2023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国际赛金牌一等奖。同学们在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方面斩金夺银,实现了很多突破。今年到现在,已有28名同学获得省赛一等奖的同学提前被本科院校录取。“大赛成就梦想,技能改变人生”。大赛对个人成长有六大好处:拓宽视野、增强协作、提升能力、锤炼意志、检验成果、助力就业。学校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资源。大家只管“撸起袖子加油干”,勇往直前,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在场的师生们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高端数控及智能制造工程中心,是学校“含金量”最高的实训基地,拥有现代化的智能设备,价值 2千多万元,单台设备最高的一台价值 160多万元。分普通车床实训区、钳工实训区、多轴复合加工实训区、智能制造实训区、数控维修实训区,这几天,师生们正在开展”一试三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高级)实操考试。虽是傍晚,几名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还在机床上研究着、操作着。童宏葵走进去向他们一一问好,询问考试情况,察看他们熟练的操作。他告诉同学们,职业教育贵在实训,职业教育最大的优势也在于实训,实训重点在于“实”,在于能把书本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在建筑装饰操作实训室,12名身着蓝色工装的同学正在专心致志制作木椅等作品,卜玉滢、蔡奕琳2名女同学也在紧张地忙碌着。各种各样的木工工具和成品、半成品摆放整齐。童宏葵走进实训室,欣赏着一件件精美的木工作品。他突然考问同学们:“制作木椅的关键是什么?”“榫卯。”建筑装饰专业22级同学徐正鹏不加思索地回答。“榫卯结合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强度。”童宏葵满意地点点头说,“榫卯”见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实训老师张赛给同学们讲解了榫卯结构的灵巧性、耐久性、环保性、抗震性和艺术性,以及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同学们听着张赛老师的讲解,体会很深。建筑装饰专业22级同学谌祖洋和徐正鹏表示,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训和实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童宏葵对师生们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大国工匠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充分肯定。同学们要珍惜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技能,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技能人才;老师们要增强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同学们一起回应:“我们一定好好努力!”
随后,童宏葵向同学们讲起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职业教育。他告诉同学们,古代职业教育发展慢的原因,就是因为缺地位、缺理论、缺胸怀、缺模式。他勉励大家,现在来职业院校学技能,效率高,又省钱,一定要好好努力,倍加珍惜。同学们个个听得入神,人人充满信心。
夜色渐深,同学们听说校党委书记童宏葵带领党委委员、组织部长高润霞,以及教务处、招生就业处、校企合作办的主要负责人专程来看望大家,纷纷从实训室走出来,围坐在一起,又说又笑,问这问那。童宏葵风趣地对同学们说,你们都是了不起的香饽饽,职教吃香,一生难求,你们应该感到自豪。接着,他从历史、从国际、从现实、从学校几个方面,谈起了高职学生为什么可以自豪。他告诉同学们,技能型人才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学校招生与就业工作不断向好,录取分数不断上涨,就业率不断攀升,近年来很多县区、园区和企业纷至沓来,专门来学校“招人”,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同学们听得既开心,又自豪。
坐在一旁的招就处处长桂骏介绍说,近3年来就业工作呈现四个特点:就业率稳、相关度升、满意度高、适应性好。毕业生中有九成以上(93%)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高。毕业生普遍敬业精神好、职业技能强,雇主满意度高达91.5 %。
童宏葵亲切地询问同学们是怎样练习技能的?他听了阚子衠、刘康两位同学回答后,补充道:一要目标定,步步为营;二要计划定,每日打卡;三要专注定,心无旁骛;四要团队定,齐心合力。
在场的杨坤老师说,要想练好技能其实总结起来就是要做到“四个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要反复训练,要“不择手段”,不能只局限在学期、实验室,要充分利用假期、社会等资源去练习。
怎样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核心竞争力?童宏葵向同学们道出了“秘方”。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要带上“四面镜子”提高训练实效:一要带上“三棱镜”,分解技能。要学会将复杂的职业技能拆解成一个个可管理的小单元,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二要带上“显微镜”,刻意练习。要对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找出一个个小偏差,通过“反复练习”加以改进。三要带上“广角镜”,置身全局。“小我”融入国家发展方为“大我”,在专注自身技能的同时,也要审视自己在行业乃至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位置。四要带上“望远镜”,洞悉未来。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仅仅掌握现有技能是不够的,同学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追踪行业发展动态,瞄准前沿科技,不断提升自我。
高润霞接过童宏葵的话题:近几年来,学校每年在实训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均超过 1500 万元。今年近 600 万元的建筑工法创新实训中心会在下学期开学前竣工,汽车工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一期 520万元即将进行招标并开工建设。近乎 40%的老师拥有三年及以上的行业企业实践经验,选聘企业、行业的技术能手以及安徽工匠、大国工匠等加入师资团队。推行“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长效竞赛机制,去年我们有 300 余名同学分别参与了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双创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且取得了极佳的成绩,仅这三个赛项的一等奖(金奖)就达 16 个之多。
教务处处长曹青介绍,学校在开展教师三师化、教学模块化、环境情境化上下功夫,实现“三化”协同育人。近年来,获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首批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5人、江淮技能大师1人。校内共建有专业实验实训室151个,校内实践场所已为每位同学配置了工位,创建情境化实训环境。
学校建设职教集团、产业学院等不同层级的校企合作载体,汇聚校企资源,开展专业共建、实施订单培养、共建校外41个实训基地,166名双师型教师,238名企业兼职教师,确保了同学们能全身心筑匠心、承匠艺。目前,学校组建的职教集团是我省首批国家级示范职教集团;获批的产教联合体为省级示范,产业学院将覆盖全校所有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办主任杨元纲介绍。
童宏葵在听取几位部门负责人的介绍后,要求合作企业的遴选要关注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提质升级、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来看,把科技创新、技术革新、行业领先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同学们,也有利于同学们的长远发展。
夜话已进入到尾声,童宏葵询问大家在实训教学这一块,有哪些好的建议?徐翔同学、吴福贵老师先后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童宏葵听后强调,下一步学校要推行五大举措促进学生技能提升:一要抓课堂,夯实理论知识功底。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把道理讲通、把原理讲透,让同学们做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二要抓企业,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工学交替、工学一体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学要追着企业跑,让同学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磨练技能,掌握过硬本领。三要抓导师,提高双师队伍水平。双师比例是职业院校的刚性要求,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实操技能,为同学们的成长和发展全方位输送知识和技能。四要抓大赛,放大以赛促训功能。竞赛不仅是技能展示的舞台,也是学习交流的平台,还是检验成果的擂台。五要抓证书,发挥目标引领作用。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是激励同学们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动力源泉。鼓励同学们多获取一些诸如职业资格证书、行业认证证书,以证促学,以证促练。通过这五个抓手,把同学们培养成为技术过硬、企业争抢、终身成长的高素质人才,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职教力量。
“一技在手,一生无忧”“我们一定好好努力!”同学们的再次回应和掌声在夜色中的校园回荡。
□ 潘发生/文 姚盈/图
责任编辑:值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