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黄山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遴选出的8名学子,齐聚淮南市。在文化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方婷婷、专职辅导员吴昊带领下,展开为期一周的安徽红色党史调研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调研,强化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传承红色精神,增进学史、知史、明史素养,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实践团成员赴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参观学习
首站,学子们踏入了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这里既是民族苦难的深刻铭记之处,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讲解员为安徽红色党史调研队队员介绍馆内历史史实与“万人坑”具体情况
馆内,60张图文并茂的解说板、98件旧社会矿工的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91个人物泥塑像,以及日寇侵占大通煤矿期间形成的那三条白骨大坑、两座碉堡、一处秘密水牢,还有众多摧残矿工的刑具器械,皆在默默诉说着日寇侵华时期的残暴罪行。在讲解员汪丽娜的详细解说下,每一张黑白照片、每一段文字记录,都仿若将那段惨痛的历史重新呈现在学子们眼前。他们神情凝重,深刻领悟到历史的厚重与和平的珍贵,也愈发坚定了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信念。
实践团随后到达淮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南廖家湾革命纪念馆。在这里,他们与廖氏后人、纪念馆馆长廖胜利进行了深入交流。廖馆长退休前是乡村小学教师和校长,退休后创办了廖家湾革命纪念馆。他向实践团成员讲述了廖家湾地区革命斗争的艰难历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话语中饱含着对先烈的敬仰和对当代青年的期望。
实践团成员与淮南廖家湾革命纪念馆馆长、廖家湾小学原校长廖胜利面对面交流
淮南廖家湾革命纪念馆馆长廖胜利向安徽红色党史调研队队员们赠送《廖家湾革命纪念馆记》一书。
在“七七”事变爆发87周年纪念日当天,实践团成员们前往淮南上窑新四军纪念林及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向新四军烈士敬献花圈并默哀致敬。在郁郁葱葱的纪念林中,学生们深切缅怀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在陈列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张张泛黄照片,让学子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新四军在淮南地区的战斗历程和卓越贡献。
实践团成员赴淮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参观调研
在追寻红色记忆的过程中,实践团也不忘探寻中华优秀的历史文化。他们走进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场馆内,从精美的青铜器到古朴的陶器,从华丽的服饰到独特的文字符号,都让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他们全神贯注地聆听讲解员的精彩解说,细致入微地观赏每一件文物展品,并与讲解员就楚文化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实践团成员赴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参观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保护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寿县小甸镇是实践团此次行程中的关键一站。小甸镇是安徽第一面党旗升起之地,也是安徽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之所,堪称安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标之一。实践团先后探访了小甸集特支纪念馆、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以及抗战名将曹渊的故居。在小甸集特支纪念馆内,他们深入了解了当地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历史和特支的艰辛成立过程;曹渊故居前,他们怀着崇敬之情瞻仰了曹渊烈士的珍贵遗物和照片,真切感受到了烈士的大无畏精神;在安徽第一面党旗纪念园内,他们认真聆听了老党员们讲述的党旗背后那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体会到了党的伟大光辉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
实践团成员参观中共小甸集特支纪念馆(安徽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旧址)
团队成员正在拍摄“红色故事我来讲”主题宣讲视频
经过一周紧张且充实的调研实践活动,黄山学院2024年暑期大学生实践团在淮南的行程圆满落幕。然而,这份对红色文化的追寻和对历史使命的担当并未因此停止。实践团的成员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来自2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厉淑琦同学说:“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次活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有些忐忑。毕竟书上的历史总是让人感觉有些遥远,但当我切实站在那些场馆里,才真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真实。我会把这份红色记忆牢牢铭记于心,未来继续奋勇前行。”
(陈琪)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