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教育 >正文

合工大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访沈德山及德善乡贤坊

2024-07-24 17:00:03   来源:安青网

安徽广德市新杭镇箭穿村,因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箭穿石而得名。箭穿村贤才辈出,德善之人沈德山就是杰出代表。合工大暑期“新征程•再起航”社会实践团队循着基层治理的主线索,约访沈老。在沈老的诸多身份中,最重要的当属德善乡贤调解工作坊公益常驻乡贤调解员。当谈到身份认同,沈老总是骄傲地提起年轻时的军旅生涯:“是党和部队培养了我,是新杭箭穿的人民养育了我,有了能力我必须回报家乡,回馈社会。”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访沈老当天,天气狂风骤雨,雷惊云摇,沈老却抱臂自巍然不动,气定神闲,亲切地称呼实践团成员为小同学。他以自己丰厚的人生经历勉励大家,“我当年以房地产开发董事的身份备考律考,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目标,22年8考7未能通过,这是何等的艰难啊!自我总结,小有成功有两点原因:一是不服输,二是不怕输!”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我深知跨行学习法律的不易,颇有感慨。苦难是人生的“磨刀石”,只有经受住“切”与“磋”“琢”与“磨”的砥砺,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在普遍文化不高的年代,当年几近退休的沈老却有如此毅力、如此胆量,不甘落后,每日精进,令人钦佩。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是成事之基、成器之道,越是困难磨砺,越是锋芒逼人,从小在“箭穿石”下长大、在岳飞将军精神中熏陶的沈老更是发扬岳飞精神的核心要素:尽忠报国志不移、廉洁自律终不改、好学深思求自强。

定分止争,春风化雨

作为公益调解员,沈老和他的德善乡贤们组成的春雨普法调解队在基层治理中润物无声、定分止争。

曾有这样一桩纠纷,多年难解。村里老王百年之后留下2300元土地征收补偿款,膝下七个女儿为了继承纷争不休,老大老二坚持自己曾经赡养老父天年,应取得全部财产,老三老四招了赘婿,主张按照习俗,排除出嫁的女儿,其余女儿则拿出《民法典》,要求按照继承的原则平均分配。这可难倒了调委会,怎么都不能让当事人满意,一度甚至闹到七姊妹对簿公堂。这时,沈老出马,只问了一个问题:是谁给老父亲捧牌位?原来按照当地习俗,一般捧牌位的子女尽了最多的赡养义务,也是老人心目中最属意的继承人。最终按照沈老的提议,除捧牌位的老四外,其余每人分得300元,老四500元。沈老提出的调解方案,有情可原、有法可依,所有人都心悦诚服。

这种结合法律与习俗,集纠纷解决与价值引领于一体的方式,既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识,也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不弃微末,久久为功

以沈老领衔的德善乡贤工作坊正是切中难点,对症下药,扮演百姓身边法律疑难杂病的“家庭医生”,巧解群众“心疙瘩”,从源头化解矛盾,有效解决基层法院“讼累”难题。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当问到沈老对于当地乡村振兴的看法时,他毫不犹豫地从基层法制建设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乡村振兴的社会大事要从点滴培育百姓法治观念开始,这也是组建‘春雨普法队’的初衷。”自乡贤调解开始以来,沈老及其团队已深入村社开展工作百余次,化解交通事故、山林土地、征地拆迁、邻里纠纷等矛盾近百起,开展普法教育课堂二十多次,通过发动熟人、能人、贤人,利用人熟、事熟、社情熟的优势,采取讲法、讲理、讲策略的方式取得了实质性成效,真正向达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而努力。

基层纠纷解决机制听起来似乎有些遥远,涉及金额标的也较小,但细节决定成败,正是这些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矛盾隐患不断威胁着和谐乡村建设。

窗外渐渐细雨绵绵,与沈老的交流也告一段落。这段难忘的经历,让实践团成员对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促进法制和谐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未来,实践团将持续参与“送法下乡”的活动,不断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推动乡贤文化滋养文明乡风,以法治之力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奏响青春奏鸣曲。

    (方梓菡 王伸琰 指导教师:孙超平 方留)

    责任编辑:李志慧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