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淮南师范学院“探索小岗非遗,传承中华文化”实践调研团来到滁州市凤阳县,就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开展为期五天的专题调研。
十八个红手印开辟新天地,人民的好书记续写新佳话
8月6日上午,在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实践团成员聆听了小岗村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所作的题为《做好“农”字文章,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专题报告。在专题课程中,李锦柱引领成员们回顾了十八个红手印所代表的那段充满激情的革命年代,缅怀了沈浩同志引领小岗村走向繁荣的辉煌历程,并展望了小岗村转型升级、促进文旅游融合发展的光明未来。
8月6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红手印,在小岗村的文化基因里,一直承载着小岗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30年前,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以“托孤”的形式签下生死状,开启了农村改革的时代序幕。30年后,小岗村村民再次摁下红手印,来挽留他们舍不得离开的第一书记沈浩。在沈浩纪念馆中,几张斑驳的手稿就这样安静地躺在办公桌上,仿佛他从未离开。那扇从不上锁的铁门在岁月的流转中出露了红色的底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扇门后,再也不会有为乡亲们彻夜等候的第一书记。那一辆全村人都坐过的老式汽车,那一张沈浩放在胸前口袋里的女儿的老相片,那三张印满红手印的白纸......无不向同学们诉说着沈浩同志敢闯敢当、鞠躬尽瘁、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人民公仆精神。
在景区“当年农家”,成员们现场观看了“大包干”情景再现《1978:十八个红手印》,了解了当年十八个红手印背后令人动容的历史故事。在现场演员的动情演绎中,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意义。
观看完情景剧后,实践团一行来到金昌食府与“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先生面对面访谈交流。在与他的沟通中,成员们了解到小岗村农业改革的发展脉络,洞悉了新时代农业改革发展的重点。当提及开展“大包干”的契机时,他说道:“大家干不一样的活,分到的东西却是一样多。吃不饱,我们当时不服气啊,我们农民就争能吃饱饭这一口气。”“开展‘大包干’的头一年,小岗村发生的变化大吗?”“那变化是翻天覆地的,1979年年底,家家户户家中堆满了稻谷、花生、山芋。这比过去五年丰收的粮食加起来还要多。一到做饭的时候,热气腾腾的。家里的粮食堆得有点放不下了,大家就把山芋劈开,晾晒成山芋干。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情景。”严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实践团成员紧接着咨询了严老关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想法。“最开始搞土地流转时,村里的老一辈都不同意,土地是农民的根、是他们的饭碗。怎么能说给别人就给别人呢。”沈浩就挨家挨户地敲门,和他们讲道理。他说‘以前包产到户是为了吃饱,现在把土地流传出去是为了过得更好。我们小岗作为农村改革第一村,可千万不能在农业改革中裹住腿、绊了脚。’道理说通了,大家自然就同意了。关键是要听党话、跟党走。我们打心里相信,中国共产党不会亏待我们老百姓。”“刚刚我们参观了沈浩同志纪念馆,关于沈浩书记,您对他有什么特别的记忆吗?”实践团成员储亚琦提问。“沈浩是我们的好书记,是党的好干部。是小岗一辈子不会忘记的恩人。大家要去什么地方,他总是开车捎着大家。当年我去淮南,坐的就是沈浩的车。”
科技助农赋能产业发展,人才引流激活乡村振兴
8月7日上午,队员们来到了安徽科技学院生产、实验、示范基地。当实践团成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行走在广袤无际的水稻田中,借着熹微的晨光,看见晶莹剔透的露珠挂在青翠的水稻苗上。“今年的白馍能吃到嘴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土地饱含深情的话语言犹在耳。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小岗村劳动实践基地参与劳动教育。一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就这样在田间地头展开。实践团成员们卯足了干劲,攥紧了锄头。一颗颗野草被连根拔起,在成员们的手心中传递,整齐地码在田埂上。“这次劳动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是过去我在书本中读过的诗句,用来形容今天的场面一点儿也不为过。这样炎热的天气开展劳动教育对‘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我们是严峻的考验,但这却是农民伯伯一成不变的日常。乡村要振兴,关键在青年。只有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踏上乡村农业改革的热土,将新技术、新科学和汗水一同播撒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饭碗’才能稳稳端牢,‘中国梦想’才能牢牢扎根。”实践团成员戴娟动情地说道。
下午,实践团成员赴小岗村匠心葡萄园、垚鑫生态甲鱼养殖公司、盼盼食品有限公司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他们与葡萄园园主密切交流,就葡萄品种培育、种植养护、成熟周期以及经济效益开展访谈。亲身体会葡萄的采摘过程,参观集保温大棚、先进浇灌系统、便捷进棚道路及一系列现代化农业设施于一体的现代化果园。在垚鑫生态甲鱼养殖基地,他们与养殖大户共同探讨稻鳖共作模式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实践团成员向产业带头人虚心请教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小岗村起飞航空模拟飞行基地里,教官向实践团成员讲解了中国飞行事业发展历史。并带领实践团成员亲身操作实践,体会模拟飞行的乐趣。从远古飘然自若的纸鸢到近代载人航天的跨越。中国人民矢志飞行、逐梦蓝天的梦想从未改变。小岗村起飞航空模拟飞行基地切合了中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为热爱飞行的青少年提高了可供实践的平台。产业兴旺、人才回流,激发了小岗村乡村振兴的活力,为新时代的小岗村擦亮名片。
非遗传承激荡文化基因,文明实践赓续“文化薪火”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当年农家的院落里,实践团成员正屏息凝神倾听凤阳花鼓和淮河大鼓表演。听一曲凤阳花鼓,擂一段淮河大鼓,描一笔凤阳凤画。这些宝贵的文化记忆,镌刻在老凤阳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基因里。表演结束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现场学习了凤阳花鼓和淮河大鼓的演奏方式。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一会儿工夫,成员们已经可以敲出富有节奏韵律的鼓声。“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妈妈带着我就这样打着凤阳花鼓走南闯北地要饭。时代改变了,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我们也算是端上了‘铁饭碗’。”朱仁华笑着说道。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沟通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自2018年10月以来,小岗旅投相继聘请凤阳花鼓传承人邓凡兰、凤阳民歌传承人穆星、淮河大鼓传承人何吉平、濠州剪纸传承人唐家善等民间艺术家给游客展示非遗文化,形成常态化表演项目,“当年农家”景区乡村文化大舞台已成为小岗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看点、新名片。
随后,实践团拜访了凤阳凤画工作室。在凤画传承人张变红老师的讲解下,了解了凤阳凤画的历史渊源,理解凤画“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如意冠、九尾十八翅”的独特寓意。一张张灵动飘逸的凤凰,有的翱翔于琼宇之间,尽显雍容华贵;有的在月光下轻巧踱步,冷冽盎然。大家纷纷被凤画栩栩如生的姿态,鲜明艳丽的色彩,细腻严谨技法所吸引,驻足欣赏。
在濠州剪纸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贾文正老师工笔细描,向同学们展示了剪纸的线描技术。工作室的墙壁上,以十二生肖为创作灵感的剪纸一字排开,无声地叙说着匠人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坚定信念。眼神在剪纸艺术方寸跳跃之间,小岗村的面貌已发生沧桑巨变。在与贾文正老师的沟通交流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并对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历史的长河金鱼化龙,时代的风尘烟波浩荡。蕴藉风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江河湖海中淘洗,非但不改其色,反而越发夺目耀眼。此次寻根之旅让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任重道远,他们将秉持传播非遗文化的初心。以青春之名,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文化新篇章。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