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时政要闻 >正文

从红色热土到发展沃土|“新四军的摇篮”孕育新蝶变

2024-10-08 11:34:32   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历经千锤百炼,受尽水深火热,从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中,蜕变一张“千年寿纸”。

闯过枪林弹雨,经历风云变幻,在风雨兼程和砥砺前行中,绘就一个“发展奇迹”。

安徽泾县,这座藏在皖南山水画卷中的小城,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不朽的红色记忆。新四军的足音依然在耳边回响,曾经的红色故里凭借改革创新、实干笃行,在新时代闯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蝶变之路。

一处旧址

红色故里传承革命精神

“村前叶子河,有座叶挺桥。桥下流水唱歌谣,思念也迢迢......”这首歌唱的是位于泾县云岭镇的叶挺桥。

80多年前,云岭镇迎来了新四军部队。巍巍大山用质朴坚实的胸怀拥抱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军队,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叶挺桥”正是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后,为了解决村民行路困难,叶挺军长提议、亲自设计的。这座桥原本叫“军民桥”,后来云岭人民为了纪念叶挺,将其改名为“叶挺桥”。

在云岭的3年里,新四军部队从两万人发展到九万多人,因而人们把云岭称为“新四军的摇篮”。

叶挺桥不远处便是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它也是全国新四军纪念地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旧址群之一。叶挺军长曾经的住室、新四军使用过的武器......一处处遗迹、一件件藏品,记录了新四军在云岭期间战斗和生活的故事,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41年元月,新四军在泾县茂林地区惨遭国民党伏击,七千余名新四军将士长眠在了东流山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泾县这片红色土地上,经历了太多惊心动魄的场面,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时光荏苒,曾经的革命旧址,如今成为了红色旅游地,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前行力量。

“我记得2007年泾县全年游客量大约只有25万人次,而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超1550万人次,旅游收入93.9亿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泾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全域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金泉说。泾县把红色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支柱板块来谋划推动,建成4A级红色景区2家、3A级红色景区1家,目前正在加快推进皖南云岭旅游区5A景区创建。

新四军军部旧址、王稼祥故居、新四军抗日殉国烈士墓......泾县共有红色资源65处。“泾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有效保护和利用了丰富的红色遗迹,还成功地将新四军文化融入到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泾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董洪林说。

红色基因不断激励泾县儿女奋进,推动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

一份报纸

敌后战场的宣传利器

泾县不仅是红色热土,还是宣纸之乡。但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没有新四军,宣纸技艺可能已经失传了。

“当时,军部在这边开办了《抗敌报》《抗敌画报》等报刊杂志,印刷纸张用的宣纸,对抗日救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相关负责人汪慧娟说。1939年,周恩来视察新四军军部时,为《抗敌报》题写了报头。

印刷《抗敌报》的宣纸,就产自中国宣纸发源地——丁家桥镇小岭村,距离云岭约20里。

“九岭十三坑,坑坑有纸槽”形容的便是小岭,山上青檀密布,山下溪水横流,小岭是造宣纸的绝佳之地。

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小岭的宣纸棚接连倒闭,工人失业流离。叶挺军长带头深入小岭地区,动员民众组建宣纸生产合作社,召集流散的造纸工人回乡生产。当时叶挺军长说:“宣纸是祖宗留下来的国宝,我们要发扬光大,现在多生产一张宣纸,就是为抗日救国多出一份功劳!”

在新四军的帮助下,濒临失传的宣纸生产技艺得到了复兴,为抗日救国贡献了力量。“叶挺军长跟他的新四军,在宣纸传承过程中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尽管时间很短,但是对宣纸的技艺传承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使它保持了一种活态的传承。”中国科技史学会纸史专委会理事黄飞松说。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撤离皖南时,《抗敌报》出版告别号,发表题为《临别赠言》的社论,并在社论上套红叠印8个大字:“告别皖南,进军敌后”。社论中慷慨地说“......当我们驱除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幸福新中国之时,我们一定能够重温今日依恋的情景,而欢欣鼓舞于新中国的诞生!”

如今,时间穿行到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在新四军史料陈列馆,《抗敌报》告别号原件依然保存完好,“千年不腐”的宣纸静静向后人讲述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泾县,这片曾经遭受过枪林弹雨的土地,如今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个产业链

“千年不腐”宣纸向新而行

一张宣纸,是如何诞生的?在位于丁家桥镇的宣纸大市场可以找到答案。

“从原料采集到制成成纸需经108道工序,历时3年,才能成就一张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宣纸。”讲解员丁苗苗说,园区开设工艺展陈和体验式研学,展示宣纸技艺、讲述宣纸前世今生,带领游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古法宣纸制作车间内,捞纸、晒纸、剪纸......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宣纸制作过程,也能和师傅互动。非遗文化体验区内,宣纸团扇、流沙笺、油纸伞......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古老的宣纸换上“新衣”,正以不同的形态走进千家万户。

丁家桥镇是宣纸发源地,此前因小而散的单打独斗,产业停留在造纸、卖纸上,发展一直不成规模。为突破发展瓶颈,该镇政府携手在外返乡能人以“纸”为媒做起乡村振兴“大文章”。

宣纸大市场正是2023年度安徽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先进典型项目。宣纸大市场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宣纸产业、宣纸文化、宣纸旅游,在传承宣纸技艺的同时,以纸为牵引,跨界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据统计,今年2月份以来园区已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宣纸“触网”同样是泾县探索产业创新的重要路径。

在丁家桥镇的一品文房仓储和展示中心,一位主播正激情洋溢地进行直播,售卖宣纸、宣笔等产品,身后工人忙着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一直从事这个行业,正好家乡有宣纸资源优势,直播电商又带来了新的机会,就选择回家乡创业了。”一品文房负责人沈徐飞正是丁家桥镇人,之前一直在杭州等地从事文房四宝销售、书法培训等工作,2021年回乡成立企业。今年企业销售额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

如今的丁家桥镇人气满满,产业发展动能十足。丁家桥镇6个村全部为安徽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示范村,全镇已有电商经营主体1600余个,电商年销售额近5亿元。

在榔桥镇,一座“宣纸山”凭借超高“颜值”,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

行走在中国宣纸小镇,游客犹如走进了一幅立体山水图卷,在这里可以感受宣纸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宣纸与新四军之间的历史渊源,还可以体验宣纸制作工艺。

抬起竹帘、入池轻划,浆水撞上竹帘时发出细密的哗响。一捞一提之间,一张宣纸的雏形从纸浆中跃然而出。在捞纸师傅的指导下,游客可以体验宣纸制作步骤,还可以将印着生肖的宣纸带回家。

“我们围绕宣纸文化,着眼旅游市场需求和产品转型升级趋势,着力培育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创新宣纸文化体验,将宣纸小镇发展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宣纸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张金泉说。   

这张古老的宣纸上,描出了新业态、绘出了新前景,宣纸文化传承也不再只是一张纸,而是一把宣纸油纸伞、一次宣纸文化研学、一场宣纸制作体验......“宣纸+”路越走越宽,这张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慕名而来。

红色泾县,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也是一首激昂的发展奋进曲。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这座藏在山水画卷中的小城,正在奋力书写新的发展奇迹。(记者 吕文卫 程昊 杨曦 高佳 喻学超)

    责任编辑:李志慧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