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1000多年前,“诗仙”李白在安徽马鞍山留下千古名句。穿越千年,这片被诗意浸染的土地,因拥有华东第一大黑色冶金露天矿场和被誉为钢铁行业“江南一枝花”的马钢集团,成为一座因钢设市、因钢兴市的诗意钢城。
熊熊炉火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注入了钢铁力量,也一度让马鞍山遭遇环保之殇。赤火烈焰百炼成钢,马鞍山市也在痛定思痛中浴火新生,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探索采矿区生态修复、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百年矿区向绿新生的坦途。
要发展,更要绿色发展
国庆假期,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矿区的凹山湖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秋风习习,碧波荡漾,偌大的湖面犹如一颗镶嵌在青山绿水间的宝石,光彩夺目,令人沉醉。
很难想象,眼前的美丽湖面曾是一片黄土飞扬、岩石裸露、深度相当于地下90层楼的矿坑。
凹山湖的生态蝶变,浓缩着马鞍山一座百年矿区的绿色转型。
凹山湖的前身是马鞍山市向山矿区的凹山采场,因勘探早、储量大素有“华东第一大黑色冶金露天矿”之称,采矿历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粮食。新中国成立后,凹山采场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被视为“马钢粮仓”。从1958年到1973年,凹山采场经历三次扩建,年产铁矿石从150万吨提升到500万吨。特别是1973年,为实现凹山采、选500万吨铁矿石的产能,马鞍山市曾发出“会战凹山”总动员。百余年里,这里挖出了2.1亿吨矿石,尤以铁矿为主。
对矿产资源的开掘支撑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留下了巨大的“生态伤疤”,凹山从曾经海拔180多米的矿山,被掏空成一个最深处达负254米的巨坑。不仅如此,选矿留下的废石和细泥尾砂,又堆积成一座座新的“山”,即排土场和尾矿库,衍生出土壤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
更为严重的是,地处长江之滨的马鞍山,境内有长江及其多条支流穿城而过,凹山采场带来的生态污染也波及到了母亲河。2017年,位于马鞍山市的长江支流慈湖河水质为劣V类,另一条支流采石河,也因水质问题被安徽省生态环境厅流域限批。
而整个向山矿区共有9个采矿区、3个排土场、23个尾矿库,环保问题点多面广,成为马鞍山市生态问题突出地和修复治理的重点区。
向山之痛呼唤发展之变。
“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绿色发展。”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说,作为工业城市,马鞍山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守护好山好水,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盛景。
为此,马鞍山将向山矿区的源头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作为“一号工程”,邀请院士专家为推进综合整治出谋划策,高标准设计推进生态短板补修、生态屏障构筑等33个项目。
一场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向山会战”拉开大幕。
探寻生态修复与价值实现新路
午后的南家甸湿地,斜阳映照水面,微风荡起涟漪,数株睡莲点缀其间,不时可见来此休闲漫步的市民。
南家甸曾是向山矿区的“臭水塘”,由于地处矿区,选矿水污染、居民区污水直排,使得这片位于慈湖河上游的洋河水系污染严重,不仅影响了马鞍山的母亲河慈湖河水质,更威胁长江水源。
中国化学建设投资集团洋河水系整治项目副指挥长张树同,两年前来到这里,和同事们一起,对这条长约2.1公里的水系进行治理。通过底泥清淤疏浚、尾矿库宕口生态修复等,让昔日的“臭水塘”变成今天优美的城市“口袋公园”。
“南家甸湿地只是向山矿区生态修复的一部分。”马鞍山市两山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龙说,2021年,由生态环境部批复的全国首批36个EOD项目(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正式获批,马鞍山向山矿区整治位列其中。以生态环境开发为导向的“生态修复+”治理模式在向山矿区开始实践,他所在的“两山公司”就是马鞍山专门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设立的新机构,旨在挖掘利用矿山修复中的“沉睡资源”,把资源变资产,探寻生态修复与价值实现新路。
“完全依靠财政投入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从经济账来说,政府也力不从心。我们注重产业培育,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融于一体,实现可持续循环。”马鞍山市雨山区副区长任勇说,项目实施中,马鞍山“两山公司”作为投融资和建设主体向银行申请EOD项目贷款,通过谋划产业项目以后期收益偿还前期环境治理投入。
在马鞍山矿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厂区,堆放着从向山矿区的一处排土场运来的矿石剥离土,通过技术加工,这些“废土变黄金”,成为具有低成本、防渗水的路基新材料,销往各大建设工地。
“向山有6.5亿吨的矿石剥离土等固废,这些就是公司未来盈利的聚宝盆。”吕龙说,选矿后产生的固废其实是宝贵的资源,过去由于技术不够,特别是针对尾矿库中的尾泥,由于含有有害物质,限制了综合利用。实施EOD项目后,倒逼着公司寻找变废为宝的办法,经过多方打听,公司引进了哈工大的相关技术,可以环保处理尾泥并制成新材料,实现了生态治理与固废利用的双重效益。
吕龙算了一笔账,马鞍山“两山公司”按照年处理固废1000万吨计算,将带来3亿元收益。
在排土场、尾矿库试种元宝枫等特种经济林树种,铺设光伏太阳能板,开发生态产品;把废弃的矿山变成工业文化公园;对废弃采场进行复绿,让裸露的岩体重焕生机......
如今的向山矿区,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来自马鞍山市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在向山矿区的生态治理上已经投入40多亿元,所有关停矿山、排土场、尾矿库等都完成了整治,修复水系15.3公里,处理酸水1069万吨。2023年以来,采石河和慈湖河上游水质均为Ⅱ类,改善了长江支流源头水环境。
保护性开发,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距离凹山采场约2公里的高村采场,是正在开采的一座全国特大型露天采矿场。俯身下望,层层叠叠的环道绕往矿区底部,负6米、负18米、负30米......采场边坡上醒目的数字标识牌诉说着人类向地球深处采掘的能力。
2002年建设投产以来,这里已经开采矿石1.1万吨,下掘深度负186米。
与以往开采完后再修复不同,如今,这里进行着边开采边修复的保护性开发。
高村采场的东北边坡,数十人背上安全绳、顺着溜索,如蜘蛛侠一般挂在边坡,有的在处理浮在边坡表面的石头,有的将锚杆固定在边坡、挂上钢丝网,并向钢丝网喷播草种。
马钢矿业资源集团生态修复科技分公司党总支书记黄克斌告诉记者,采场固定边邦半年以上不再使用,他们就会陆续开展生态修复。尽管高陡边坡种草很难,但这些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伤疤”必须修复。
今年52岁的黄克斌已经在矿上工作了超30年。1992年毕业后来到凹山采场的他,做过最基础的穿孔爆破、采装运输等工作,2020年前后,马钢矿业筹备成立马钢生态修复公司,这个曾在一线的“挖山人”成了“护山人”。
黄克斌说,“以前每个台阶分不同的炮区,爆破就是自上而下逐个台阶推进,当时想的就是把‘工业的粮食’产出来,采最好的矿给钢厂,如今,我做的是把对自然的亏欠补回来。”
发展理念变了,曾经的“一味索取”变成保护性开发。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对历史遗留的破坏性山体进行修复,对新开采的矿山实行及时修复......近十年来,仅马钢矿业南山矿在生态修复上就投入资金超6亿元。
发展思路变了,曾经的矿产一次性加工变成了全链条“吃干榨尽”。去年,马钢矿业与马鞍山“两山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排土场和尾矿库,固废资源产生的经济收益将用于生态治理。南山矿附近,百米高的尾矿库,如今也已覆土种草,未来这里即将打造成一片光伏基地,待排土场利用完再对这片占地108万平方米的尾矿库深度开发利用。
不仅如此,在采矿山也不再设立排土场。记者在高村采场看到,一条传输带从采场底部向上延伸。据介绍,经过选矿后产生的碎石会沿着传输带直接进入加工厂,通过干选形成建筑石料外运销售,“我们目前碎石年加工量为450万吨,实现资源不落地。”马钢矿业高村采场负责人表示。
任勇说,向山矿区通过改善环境发展生产力,对于存量生态环境问题,以EOD项目为牵引注重多点协同治理,对于新业态培育注重循环可利用,力促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探寻新路径。(记者杨玉华水金辰)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