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全力推进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各项事业建设。作为合肥市“十四五”打造的五大重点片区之一、合肥经开区能级提升主平台,新桥科创示范区走出一条“港产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探索
——围绕“空港”开辟“试验田”
合肥西北角,新桥国际机场,一架架飞机接连不断驶向浩瀚蓝天。今年国庆假期,合肥新桥机场累计完成航班起降2121架次,日均航班起降303架次,同比增长8.2%。
飘红的数字,涌动的人流,折射出一座现代化机场给一座城市带来的巨大辐射效应。以新桥国际机场为圆心,一座现代化新城在这里蓬勃生长。
随着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步伐日益加速,合肥快速由“江淮小邑”向“繁华大都市”迈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要素流动加速。作为彼时的合肥空港门户,1977年启用的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完成了历史使命。作为“大合肥”时代的“空港接替者”,2013年5月,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建成投运。
新起点,如何立足新桥国际机场做好发展“大文章”?需要种好“试验田”。
2013年9月,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合肥市作出区划调整和启动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合肥经开区托管机场所在地的高刘镇。2014年6月,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省级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
“示范区设立之初的发展目标,是要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为依托,建设成为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航空物流基地。”合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服务“双招双引”,2022年2月示范区加冠名“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同年,合肥经开区成立新桥科创示范区建设指挥部,掀起全面建设新高潮。
“‘空港’改‘科创’,是从以‘港’带‘城’,到‘港产城’融合发展。”合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是以港产融合、城乡融合双轮驱动拓宽区域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能级的迫切需要。
10年过去,踏入这片充满希望的创新热土,目之所及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充满活力的新城面貌,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战新产业风生水起。2013年以来,示范区已累计投入近400亿元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产业投资1000多亿元,全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新兴产业集聚区、国际化绿色低碳新城。
实践
——推动“港产城乡”融合发展
在新桥科创示范区,有一条东西走向、宽阔平坦的主干道“雄安路”。一条道路,为何要以一千公里之外的河北省雄安新区命名?
为种好示范区这块“试验田”,秉承雄安理念,对标标杆地区,打造高端创新要素集聚、高质量发展引领的科创型产业新城,全力推动“港产城乡”融合发展。
自成立以来,示范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品质建设、高水平承接、高效率服务、高效益产出,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生态环境优先、群众利益优先,坚持港城一体、产城融合,重点规划发展“四业一中心”: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型功能材料、航空物流产业,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加速推进示范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合肥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高速公路、城际铁路、轨道交通、江淮运河、港口、机场扩建等机遇,积极构建临空、临港、临铁,高速、高铁、轨道、机场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系统,形成互联互通合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皖西、皖北,快速通达沪宁杭汉,会通东西,沟通国内、面向国际的区位优势。
“届时,合肥新桥机场将携手浦东、禄口、萧山打造长三角世界机场群,为合肥及安徽增添发展动力。”随着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机场综合交通中心项目计划总监齐鹏辉启动手中的按钮,隐藏于沙盘下部的三层立体模型便“钻”出地面,一个全省首个集航空、地铁、城铁和公路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模拟场景呈现于眼前。
全力打造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沐浴冬日的暖阳,漫步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以新桥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港经济区,以长鑫存储为代表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蔚来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以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在加速拔节生长,“港产城乡”融合发展的火热图景令人振奋。
打造新城,说到底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踏入位于示范区核心区域的华侨城空港国际小镇,优美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对标先发地区,我们将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新桥科创示范区建设先行条件。”合肥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示范区规划建设中,水生态的构建是“重中之重”“点睛之笔”,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生态融城,与水共生”。
新桥国际医院开门问诊、硕金大街建成投用、宝教寺湖生态修复工程竣工、六中新桥校区与国际小镇小学开工建设......近年来,示范区医、教、文、体等公共配套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农村发展区、城市建设区城乡一体,绿色、协调、共享的全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在“港产城乡融合”的深入实践中,新桥科创示范区发展动能澎湃,目前集聚人口超过12万人,其中产业类人才超2万人。
开拓
——完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如何真正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已取得初步成效的新桥科创示范区,仍需接续奋斗。
作为探索“港产城乡”融合发展的“试验田”,新桥科创示范区推进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试水”。示范区成立建设指挥部,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打破干部级别界限,打破机构设置界限,将所有单位纳入统一管理,为项目建设提供征拆清障、土地报批、功能配套等全方位保障。定期召开指挥长会议调度重大项目,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扁平高效的建设作战体系,护航重大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推进。
科学统筹,实现城乡行政管理体制一体化。示范区优化高刘街道(原高刘镇)管理体制,调整街道领导班子,改革内设机构,实行双向选岗,优化人员配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居)班子,实施村(居)绩效考核,激发村(居)干部服务发展热情,为新桥全面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2022年3月,合肥经开区与淮南寿县签署《合肥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淮合作区)合作共建协议》,合淮合作区启动建设。截至目前,已梳理涉及规划建设、市场监管等1560项赋权清单,联合编制专项规划8项,为重点企业统一提供清单化、闭环式全流程全领域要素保障。依托合淮合作区改革试点,在省内首次实现了跨市域布局主导产业、跨市域整合要素资源、跨市域调整行政权限,建设模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全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案例。
“奋力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成为合肥都市圈未来发展的主引擎和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示范区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表示,将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战略机遇,延续“热血沸腾”的激情,保持“热气腾腾”的氛围,干出“热火朝天”的气象,开启新桥“港产城乡融合”新篇章,实现区域发展新跨越,打造全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
■ 本报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 本报通讯员 李长龙 姜经梅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