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桐城市,有一条六尺巷,宽不过六尺、长不过百米,却被称为“最宽”的巷子。
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桐城张吴两家发生宅基地纠纷,张家人写信向在京为官的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求助,张英回诗一首,寥寥数语,寓意绵长。张家收信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六尺巷”因此得名,也成就了一段礼让和谐的传世佳话。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总书记说,六尺巷承载着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求礼让、以和为贵,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六尺巷很短,流传的历史很长;六尺巷很窄,承载的道理很宽;六尺巷很小,蕴含的意义很大。今天我们邀请桐城市相关专家学者、基层治理一线的工作者、文旅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等,共同探讨“六尺小巷”背后蕴含的故事与哲理。
对话嘉宾:
张新富 桐城市地方文化研究学者
乔丽娟 桐城市文昌街道西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鲁振国 桐城市司法局文昌司法所所长
黄婷婷 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
节目访谈现场
【主持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代大学士张英的这首诗名满天下。六尺巷文化背后体现出的谦让精神,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剂。
桐城是中国文都,鼎盛的文风是从儿童的集体记忆里开始的。请问张新富老师,桐城的鼎盛文风因何而来?
【张新富】第一,桐城市的地理特征所决定。桐城西北是大别山,东南是长江,这是一个南北狭长通道,在古代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人口大量的移动,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产生了这种文化现象。
第二,地方自然资源所决定。桐城土地肥沃、温度适宜、交通便利,这造成了桐城人在农耕社会,种好田就有饭吃,读好书就有上升的空间。“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所以形成了可耕可读的风气。
第三,桐城派文化最大特征是清正雅洁,为清朝政府鼎立中原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得到朝廷的认可,所以桐城派文化也得到了推荐。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桐城文人的价值体现,桐城很多文人不做良相就做良师。姚鼐、吴汝纶退出江湖以后,创办了大量的书院,吴汝纶创办了桐城中学,使桐城文化得以延伸,造就了桐城文风昌盛。
位于桐城市中心的六尺巷
【主持人】刚才讲到了谦和礼让的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我想问一下乔书记,在基层治理方面,如何运用“六尺巷工作法”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呢?
【乔丽娟】其实六尺巷宽不过两米,长不过百米,但是它所蕴含的邻里之间以和为贵、和谐礼让这个“礼”字已经早已深入人心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礼让包容和谐,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居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就像基层社区治理一样,很多邻里纠纷,无非就是噪音、漏水、私搭乱建等小事情,小矛盾有时候也会引发大矛盾。我们在调解的过程中,会带矛盾双方到六尺巷走一走,读一读张英的家书,很多纠纷得到及时化解,避免发生更大的不可调和的后果。
【主持人】我们今天在六尺巷走访的过程中,看到有一处房子叫“让园”,“让园”的用途是什么?
【乔丽娟】“让园”是我们居民议事点的小工作室,居民有什么事都可以在里面商议。六尺巷工作法“六事六前”,“第二事”就是居民说事,我们社区无论是业委会的成立、选聘物业,还是公共设施的建设、停车场的划分、晾晒区的建立等,全程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听取大家的意见。
社区工作人员运用“六尺巷工作法”进行家庭纠纷调解
【主持人】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有没有具体案例,跟我们分享一下。
【乔丽娟】我们社区有个很旧的公司宿舍,院子不大,只有18户居民,因为多年前的一些鸡毛蒜皮小事,邻里关系比较紧张。大院卫生也不是很好,一点点绿化全成了菜地。18户人家有18个意见,创下了社区民警一天出三次警的“战绩”。我们主动上门,挨家挨户跑,先找党员户谈心,再找群众户交心。问清楚诉求,再耐心讲解六尺巷的典故,心结慢慢解开了。卫生应该怎么搞?绿化应该怎么保持?他们经常到活动室来议事,大家说了算。现在这个小院子菜地变成了绿地,卫生有人抢着打扫。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一个拿手菜,大家在一起过了和谐欢快的中秋节。
【主持人】君子和而不同,只要人与人有认知、利益的差异就会有矛盾。然而很多棘手的问题,在中国能通过人民调解来解决。请问鲁所长,你在日常司法工作中,是如何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的?
【鲁振国】我们在做具体调解工作中,引用六尺巷的典故化解大量的矛盾纠纷。结合几代法律工作者的智慧和结晶,我们也创造了“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六尺巷工作法叫六步走。
第一步是“听”,要认真的倾听当事人的陈述,还要与当事人之间产生共情、感同身受,就能辨别的出来他所思、所想以及他的诉求。
这就是引出了第二步“辨”,辨明是非,晰法明理。
第三步是“劝”,就是劝导,这也是调解工作中的核心,双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我们在晰法明理之后,来进行有效的疏导,劝导双方当事人心里的郁结。
第四步是“借”,借这块我们一般是借力调解,比如借助相关的部门或者是社区村委会,一起来合力调解矛盾纠纷。
第五步就是“让”,我们引用六尺巷的典故,来进行劝导。
最后一步才达成“和”。调是手段,解是宗旨。但是更关注的是案结事了,最终达成人和。
【主持人】这“六步”中哪一步是精髓?
【鲁振国】每一步都重要,但最核心的还是“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当事人认为“凭什么我先让”,或者“我让了之后他不让怎么办”。所以说,我们在“让”的过程中也思考很多,希望促成双方互谅互让,找到平衡点。“让”不是没有原则的“让”,不能与法律相悖,也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让”多大的幅度、怎么“让”、谁先“让”,这都是调解工作中的策略问题。
“让”的时机也很重要,不是无原则的,或者上来之后直接引导双方当事人让步。要晰法明理之后,让他认识到自己在哪一方面有过失,然后才引导他进行让步,最终促成双方是互谅互让。
把握“恰当”两个字。也就是说促成双方让步,或者是引导一方先让的时候,一定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火候到了,然后引用出六尺巷的典故,引导对方当事人,或者是双方当事人进行让步,真正从解开双方当事人心里“疙瘩”的角度去处理问题。
我们做调解工作还有一个原则,就是叫三治融合:自治、德治和法治。自治就是村民自治,法治是保障,德治作为补充。六尺巷的典故文化,就是一种德治的体现,在具体调解工作中,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来进行调解纠纷,也就是情法理相融合。
司法工作人员运用“六尺巷工作法”进行劳资纠纷调解
【主持人】今天在桐城六尺巷,我们看到了游人如织,很多人结伴专程赶来,沉浸式体验六尺巷文化。请黄副局长先跟我们网友推介一下桐城市。
【黄婷婷】桐城市是桐城派故里、院士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桐城有山有水,位于大别山东麓,交通十分便捷,古为七省通衢之地,现在是安庆市的北大门,合肥都市圈南翼门户。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东川,西部的龙眠山蜿蜒俊秀,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波光粼粼的龙眠河穿城而过,为整个城市增添了许多灵动和诗意。东部的嬉子湖烟波浩渺,这里是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地方。桐城有人有文,我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民间谚语,叫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里文风昌盛,有“文章甲天下”的美誉,先后走出了5000名博士,近20名院士。
【主持人】如今桐城迎来高光时刻,六尺巷的这波流量可谓“泼天”,这为城市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机遇。尔滨的冰雕很迷人,淄博的烧烤很诱人,桐城市如何抓住这波流量,助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
【黄婷婷】首先是抢抓机遇擦亮“三个”文旅品牌。第一个是六尺巷品牌,深挖六尺巷背后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的深刻文化内涵,打造著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第二个是擦亮桐城派品牌,做好桐城派文化解读,推进桐城派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第三是擦亮黄梅戏品牌,创排出更多优秀的黄梅戏精品。
改造后的张家吴家历史陈列馆(航拍图)
【主持人】感谢四位嘉宾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分享,也为桐城的昨天、今天、明天喝彩,我们也期待今天每一位的美好愿景,能在明天绽放出美好的花朵,期待文都桐城文化传佳话,“网红”变“长红”。
【主持人】六尺巷不仅是一条历史巷道,更是安徽人民谦和礼让精神的象征。这里承载着桐城派的深厚文化底蕴,见证了诸多文人墨客的风采。走在六尺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跳动。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我们也希望能够把六尺巷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徽、走进安徽。
出品人/总监制:章理中
策划/监制:陈宝红
执行策划:杨玥玥、黄娜娜
编导:郑强强、张弓
主持人:高佳
摄影:郑强强、许康、邹韩欣、程子恒
AI制作:高明君
视频剪辑:郑强强、梁前辉
海报设计:周纪萌
支持单位:中共桐城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