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因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而速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命名。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卒然昏仆,不醒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中风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吸烟、酒精摄入、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我国40岁以上人群卒中标化患病率自2013年—2019年由2.28%升至2.58%,2021年升至2.64%,,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5大特点,约有70%~80%的脑卒中病人在治疗结束后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因此被称为“家庭疾病”。对于中风患者日常该如何康复呢?
一、起居有常,顺应四时
中医讲究起居得宜,顺应四时,才能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立秋之后人体由“升、散”转入“收、养”的关键时期,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秋风又被称为“邪风”、“贼风”,目前气温变化大,一冷一热的刺激,再加上秋天天气干燥易使血液粘稠度增加,极易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需格外警惕。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鸡的作息时间与日出日落吻合,顺应自然节奏,不违背自然规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晚上9-10点睡早上5-6点起床。保持充足的睡眠(刷视频时间勿久),顺应人体阳气之收敛,防寒保暖,使肺气得以舒展,血脉得以运行流畅。
二、饮食有节,调养脾胃
注意合理膳食,饮食应四低一高,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高纤维素,少食动物脂肪与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鱼子、动物内脏等,日常食用油选择植物油。每日油不应超过25g(家用瓷平勺,一勺为10g),一般患者每日食盐不应超过6g(一啤酒瓶盖为6g),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不应超过4g,应避免高盐调味品,如:酱油、辣酱、咸菜、腌制食品等。限制含糖饮料,食糖过多,可导致肥胖。可进食优质高蛋白食物如鸡蛋、豆制品和鱼虾等以保证蛋白质的摄入量;多食新鲜时令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细嚼慢咽,忌过饥过饱,避免辛辣生冷的食物,戒烟酒。
三、“肠”通无阻,预防为主
重视大便通畅的重要性。中风和便秘经常互为因果、互相“促进”,长期便秘不仅会促发中风,而且中风后病人经常遇到的肠道问题就是便秘。便秘引起中风的机制:在排便时,腹腔压力增加导致全身血压增高,进入脑血管的血量增加,脑血管薄弱处就会决堤,引起中风;反过来,中风又会促使便秘发生。当病人中风后,如果引起脑局部神经功能紊乱,恰好抑制排便反射的形成,大便来到肛门,我们却意识不到自己需要排便,致使大便在肠道过度停留,水分被吸光,从而形成便秘。中风病人如果长期卧床,就会改变原来的饮食习惯、排便习惯和排便姿势,而且活动减少,肠蠕动减弱,排便动力不足,也会引起便秘。中风病人大便不通畅时,肠道就不能顺利地排污去浊,另外,肠道分解出来的胺大量积聚,被吸收入血液,会毒害中枢神经系统,甚至严重影响中分病人脑功能的恢复,所以中风之后,更要严防便秘。
多食谷物(粗粮:玉米、红薯等)及新鲜时令蔬菜水果(香蕉、火龙果、猕猴桃、芹菜等),增加膳食纤维,保持大便通畅。摄入充足水分:尤其秋季天气干燥空气中水分减少易导致血液粘稠,血液流动性降低易增加中风风险,每日饮水1500ml以上(一次性杯子300ml,5杯以上)。定时排便,排便时勿努责。适当运动,勿久坐久卧。保持心情舒畅。
四、情志养生,调畅气机
中医古籍《证治汇补》谓:“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中风患者本身经络痹阻、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气机和水液运行不畅则进一步加重痰瘀。痰湿阻滞,以致痰蒙神窍,进一步加重卒中症状和复发风险。保持乐观心态,良好的社交关系,学会自我情绪调节,适当释放压力,有助于血管健康,减少复中的发生。家属应针对性地引导、说服患者,家属要有足够耐心和包容心,帮助其消除沮丧、悲观、消极等不良情绪。
五、早期康复,中西并重
“瘫都瘫到床上了,你们还要我锻炼?”
专家提出“卒中发病之时就是康复之日,而不是到康复科就诊之日”。
中风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参与,康复训练强度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在脑卒中康复开始阶段,每天接受至少45分钟的相关康复训练,在一定范围相对增加训练强度,但要考虑患者的安全性,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同时积极控制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心房颤动等)。
早期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床上良肢位的摆放、关节活动度练习和被动活动训练,可预防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肌肉萎缩、关节疼痛等,为即将开始的主动功能训练做准备。康复早期要多鼓励患者,增加患者康复的主动参与度和配合度。
恢复期康复训练
主要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脱衣、刷牙、洗脸、如厕)等,尽早使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结合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有着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等特点,在中风患者居家康复的运用有着显著优势。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基于脏腑、经络学说的一种中医理疗方法,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和经络,使脏腑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驱邪扶正,固本培元的作用。按摩时,建议使用右手的拇指,以稳定而渗透的力量向深层肌肉施压,按摩时应保持动作轻柔且持久有力,确保力道能深入肌肉组织。
偏瘫肢体选穴:
《医贯·阴阳论》云:“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体现了中医学的阴阳互补。手足十二穴为王乐亭先生所创,组穴为双侧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阳明经穴是多气多血之经脉,可促进中风半身不遂患者康复,是中风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常用穴位,具有疏风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每个腧穴按摩 2-3 分钟,每天1 次,可配合经络拍打: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人的经络是很大一块区域,拍打部位是比较大的,不需要像穴位按摩那样精准的穴位。
曲池:(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肱骨外上髁与尺泽连线的中点)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腕横纹上 2 寸)
合谷:(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足三里:(位于胫骨外侧1.5cm,犊鼻穴下 3 寸)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便秘选穴:
治疗中风后便秘主要选用足阳明胃经、任脉等经脉为主。常用的穴位:天枢(脐旁开 2 寸)、大横(脐旁开 4寸)、关元(脐下 3寸)、气海(脐下 1.5寸)中脘(脐中上 4 寸)、足三里(位于胫骨外侧1.5cm,犊鼻穴下 3 寸)。
首先,轻轻点按腹部的天枢穴、大横穴、关元穴和中脘穴,接着按摩足三里穴,每个穴位约2-3 分钟,每日1次。然后按照顺时针方向温和地腹部按摩,每分钟100-120圈,每次5分钟,一般饭后半小时,不拘于时间。
穴位按摩注意事项:评估按摩部位皮肤;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保暖;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操作。
八段锦
八段锦是从《周易》发展而来,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中:“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是当前临床常用的一种低强度有氧运动的中医运动疗法。
适合具备肌力4级以上的中风患者居家功能锻炼,对于肌力四级以下的可采用改良式‘坐式八段锦’,通常以缓慢的速度进行。高风险患者亦可通过八段锦运动疗法预防中风的发生。其动作特点是缓慢、柔和、协调、连贯,在练习中与呼吸相配合,可达到通经活络的目的。八段锦共八式: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安徽省中医院杨艾影)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