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其迈,时盛岁新。今天,省两会正式启幕。肩负全省人民的重托,满怀共商国是的热情,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相聚合肥共赴盛会。
2025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重要的时间节点,标注了新的奋斗坐标,也赋予了这次两会重要的意义。与会代表委员们都已做好了积极履职、担当尽责的准备。他们一致表示,将坚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多谋创新之举,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持续发力打造“三地一区”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是总书记赋予安徽的战略定位。怎样落实总书记“持续发力”的要求,努力取得实质性突破,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金色名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对于我省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省人大代表、当涂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周冰一认为,面对这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应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科技法治保障,如探索制定数据流通和共享的地方性法规,保障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安全与流通;优化创新生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打造服务国家战略创新高地。此外,还可以在长三角建设跨区域创新飞地,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融合,实现飞入地与飞出地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聚焦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安徽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工程,促进产业向新、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对此,省人大代表、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吴华峰认为,应继续扬皖所长,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具备竞争优势及显著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通过制定详实且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和激励政策,有效引导资源汇聚,促进区域内企业的深度融合,激发协同创新活力,逐步形成高效共赢的区域创新生态,提升我省产业集聚效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全球重要的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皖港两地如何立足良好合作基础,加强资源对接,促进优势互补,这是省政协委员、香港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董事王耀莹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充分的调研,他认为,青年交流是进一步密切皖港联系的重要途径。“皖港两地青年交流应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扩大交流规模,扩展交流领域,并形成常态机制。”王耀莹说。
“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是一条变废为宝的生态链,更是一条循环增效的价值链,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省政协委员、合肥万豪能源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美蓉通过调研发现,安徽作为农业大省,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约4900万吨、畜禽粪污约9000万吨。对此,她建议建立科学的有机废弃物收集与治理机制,打造“绿色能源+乡村振兴”新业态,实现“秸”尽其用、变“粪”为宝,为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积极助力。
紧抓关键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越是千头万绪,越要抓住重点、协同推进,纲举目张做好各项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之一,凸显内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省政协委员、安徽桃花源工贸集团执行董事长王磊认为,提振消费最重要的是稳就业增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要稳定就业大盘,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强低收入群体增收能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让大家敢消费、愿消费。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安徽如何抓住机遇、用足红利,省政协委员、滁州市财政局副局长葛德军对此一直非常关注。她表示,省际毗邻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的突破口,近年来安徽与长三角地区相关省份携手加快宁滁、宁马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共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协同发展新机制持续深化。她建议,依托长三角合作交流平台,强化统筹协调,推动省际毗邻地区完善合作机制,强化要素支持保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没有皖北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全省的高质量发展。而产业振兴,是皖北振兴的基础,也是关键。”省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支部主委龚传胜认为,皖北地区面向长三角、背靠中原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市场腹地广阔,科技创新等要素支撑有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条件得天独厚。聚焦打造皖北高端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可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紧盯食品安全,在全国率先建立一套覆盖原材料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和安全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24年,我省粮食总产量836.9亿斤,居全国第5位,比上年增加6.7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800亿斤以上。“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我省有责任、有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省人大代表、安徽联河集团董事长甘启斌表示,耕地是粮食稳产保供的根本,应严守耕地红线不松劲,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切实做到数量平衡、质量平衡、产能平衡,持续夯实粮食生产“耕”基。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谋一年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稳住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省人大代表、宁国市津河学校副校长蓝红英表示,当前,我省正在深入实施稳就业提质扩量服务“家门口”就业3年行动、就业见习计划、推进青年求职能力实训等,并不断健全完善“三公里”就业圈建设管理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接您回家”“2+N”招聘等活动,确保了重点群体就业稳定。“下一步,应继续做好政策落实工作,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等具体部署,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蓝红英建议。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关乎困难群众幸福冷暖和社会公平正义。省人大代表、临泉县田桥街道李老庄党支部书记孔小双认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非常有助于满足不同群体的救助需求。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合作,细化救助标准,优化救助流程,确保救助资源精准投放,同时加强监督,确保救助体系公平、高效运行。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省政协委员、阜阳市颍泉区副区长张艳认为,新型城镇化绝非简单的人口聚集和城市扩张,而是在遵循经济规律特别是城市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以完善城镇的功能服务产业提升,让居民享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及良好的居住环境。作为一名省政协委员,她将在今年省两会上积极履职尽责,围绕我省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痛点与难点建言献策,助推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实效。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在省人大代表、六安市裕安区邓冲六安瓜片茶叶合作社理事长周益宏看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应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加快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实现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六安瓜片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在六安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是极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周益宏表示,打算在省两会上提出建议,加大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投入,推动茶园智能化改造和绿色防控技术;统一品牌形象,加强品牌管理与保护;深挖“六安瓜片”茶文化内涵,打造集观光、体验、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旅线路,通过加快发展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 李浩 范孝东 班慧 方舢 刘良慧 朱茜 李明杰)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