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安徽围绕“三地一区”建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逐季攀升、持续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经济总量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2025年,安徽省将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此,安徽省委书记梁言顺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考察安徽时,要求在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上持续发力。请问安徽如何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三地一区”建设,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擘画的发展蓝图变为“实景图”?
梁言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找准着力点和关节点,这其中,起引领作用的是“三地一区”,即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这是总书记赋予安徽的战略定位。我们一定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乘着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的强劲东风,拉高标杆、创先争优,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今年我们将拿出真招实招,推进一批牵动性强的工作举措,在打造“三地一区”上持续发力,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方面:我们将坚持科技打头阵,紧紧扭住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和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安徽范式两大牵引性抓手,持续提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能级,加快建设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方面:安徽制造基础良好、特色鲜明,十大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今年我们将深入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两大工程,打造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建设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安徽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近年来零基预算、科创金融改革经验推向全国,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均升至全国第9位,汽车出口数量从2023年的全国第2位升至首位。今年我们将实施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攻坚、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优势产业“抱团出海”三大行动,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服务融入多重国家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在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方面:绿色是江淮大地的鲜明亮色,也映射着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我们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改彻底改到位,以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探索建立用水权、山林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等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机制,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记者: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请问安徽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体现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将采取哪些新举措?
梁言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安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居工业大省第1位,装备制造业营收突破1.2万亿元,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含新量”更高、“含金量”更足。推动产业向“高”攀登、向“智”发力、向“绿”而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我们将深入开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未来产业培育工程,促进产业向新、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加快打造4个万亿元级、4个超5000亿元、3个超3000亿元、3个超千亿元产业矩阵。
一是聚力推动“老树发新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安徽将以国家标准提升为引领,抓住国家推进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政策机遇,聚焦煤电、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纺织等领域,对高污染、高风险、低效益的“枯枝烂叶”该剪的要剪,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要“嫁接修复”,通过结构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智能改造尽快发出“新芽”。
二是聚力推动“树林变森林”,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安徽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先进结构材料4个产业集群已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3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6%。我们将创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全面提升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聚力推动“小树变大树”,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安徽未来产业已积累较好发展基础,一些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比如,低空经济规模居全国前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综合评价居全国第6位。安徽将进一步完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遴选更新机制,健全动态调整、滚动推进的培育链路,加快建设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一批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围绕细分赛道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四是聚力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近年来,安徽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智能算力规模居全国前列。我们将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支持“东数西算”芜湖集群、城市算力网和数据场建设,适度超前布局6G、高速光网、数据可信流通平台等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不断壮大“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助推安徽经济乘“云”而上、借“数”腾飞。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安徽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携手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等方面有哪些考虑和安排?
梁言顺: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本底良好,是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美丽中国生动缩影。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山川建设,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以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牵引,深入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高水平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探索建立用水权、山林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等生态产品市场化实现机制,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现路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打造生态强省。
一是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下更大功夫。近年来,我们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去年全省优良天数比率82.2%,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2%、好于年度目标7.7个百分点,巢湖连续4年沿湖蓝藻无异味。我们将锲而不舍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皖北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构建重要流域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固废危废综合治理行动,全省域梯次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断提升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安徽将突出区域协同,健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升级打造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探索建立跨区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推动长三角(安徽)生态康养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共同筑牢长三角生态屏障。
二是在纵深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上下更大功夫。我们将坚决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开展系统性、溯源性排查整治,下决心解决生态环境领域顽瘴痼疾,推动问题清仓见底、动态清零。同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环境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坚决防止治理后再污染、再破坏。我们将持续开展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提升行动,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常态化长效化,以良好生态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
三是在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上下更大功夫。我们将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以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两屏”,长江、淮河、新安江、江淮运河“四廊”为骨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矿山修复、湿地保护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实施绿美江淮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扩大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我们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开展长江大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深化巢湖流域综合治理,推动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和环境质量底线,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
四是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上下更大功夫。近年来,我们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启动首批10家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全省“双碳”管理一体化平台初步建成,去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6085万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占全社会装机比重达49.1%。下一步,我们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落实能耗控制、产能置换、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等要求,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深化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降碳升级改造,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同时,加快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进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