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营商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安徽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各政府单位用心用情解决好企业和群众的“急难愁盼”,优化升级办事流程,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做好企业和群众的“店小二”“服务员”。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完善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优化涉企政策供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内容,营商环境也成了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省人大代表、当涂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周冰一
省人大代表、当涂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周冰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省在过去一年公共政策和政府承诺事项兑现率94.8%,取得这一成绩实属来之不易。”省人大代表周冰一表示,履约践诺意味着“真金白银”的付出,这和我省一直致力于打造”一诺千金“的法治政府和诚信政府目标相一致。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省采取了多项举措,其中,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尤为重要。《安徽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围绕破解市场主体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构建利企惠企的市场环境,条例明确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履行向市场主体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相关责任人更替等为由,不兑现政策承诺。
我省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畅通民营企业反映诉求的渠道。线上搭建为企服务平台,线下设立为企服务中心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系统收集并闭环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此外,还建立了民营企业诉求闭环办理机制,确保企业诉求“即收即办、快查快处、立行立改”。
“在多项‘组合拳’下,我省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在安徽落户,政法机关也会一如既往地护航企业发展。”
省政协委员、安徽中信智力服务机构董事长汪姜峰:对初创小微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基金支持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营商环境呈现向好向优的态势。
但省政协委员汪姜峰在调研中发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中,还有一些方面有待加强。
对此,他建议,针对初创小微企业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或者给予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积极培育有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更多“小而精”的企业;在相关的评优评先活动中兼顾到小微企业的参与度、存在感。
同时,积极作为,整合资源效力。在招商引资方面,省级层面引导各地市做好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工作,提高产业链的完整度;加大本省企业之间的交流,整合好资源促进合作实现“内循环”,加强与外地商协会企业的交流,形成资源对接与合作的“外循环”;进一步加强金融资源的整合,出台更多支持民企发展的金融政策,提高政策支持的精准度。
省人大代表、安徽优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吴建雄
省人大代表、安徽优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客座教授吴建雄:政府应该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在准入准营、工程建设等领域实施一批重点事项。持续优化皖事通、皖企通、皖政通功能,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推进“综合查一次”改革。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省人大代表吴建雄深表赞同,他认为政府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此举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在2025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政府对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和持续优化的决心,这让企业信心倍增。”拿到政府工作报告,吴建雄用笔将“创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圈了起来。
“安徽发展好,企业才会好,企业发展好,安徽会更好。”吴建雄表示,希望政府持续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持续提升营商环境。
省人大代表、安利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姚和平
省人大代表、安利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姚和平:深化“政企面对面”活动
“安徽省始终把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摆在重要位置,在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活动中,安徽省连续两年综合得分和最佳口碑排名都居全国前列。”省人大代表姚和平认为,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安徽省目前“政企面对面”沟通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他表示,我省应建立健全“政企面对面”沟通机制,变“单方输出”为“双向奔赴”。针对过去政企交流形式单一、即时性、常态化不够等问题,积极拓宽渠道、降低门槛,促进政企面对面平等对话、常态交流。
姚和平代表用了四个“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首先政企对话“零距离”,深化政企恳谈会、走访企业、政银企对接、驻企服务员、互派挂职人员等制度,同时搭建“政企直通”微信平台,设立“民企诉求直通车”微信小程序,内设“营商环境投诉”和“民营企业诉求”专栏等,让企业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直接提出诉求;沟通内容“零要求”,不限制企业诉求内容,只要诉求合理合法,都可以选择合适的渠道反映;沟通频次“零限制”,现行的政企沟通方式随机性较强,应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政企面对面”沟通机制,开启政企沟通“循环巴士”;参与企业“零门槛”,无论是大中小微企业,还是个体工商户,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均可参与“政企面对面”沟通。
他希望“政企面对面”活动可以有效扩大覆盖面和纵深度,让这项惠企政策更好发挥桥梁作用。(记者 张毅璞、张贤良、史睿雯、汪应智、刘职伟、李浩)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