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我们的2024】殷殷嘱托下热烈回响 六尺巷伴我成长

2025-01-24 15:56:40   来源:安徽青年报

编者按 2024年10月,时隔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为安徽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给江淮儿女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习习春风润江淮,殷殷嘱托下,青春热烈回响。2024年,我们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在桐城市六尺巷重温谦和礼让的故事,在马鞍山市薛家洼看碧水东流的画卷,在合肥市滨湖科学城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在阜阳市王家坝回访乡民改革创新的路径......用文字和镜头叙述广大青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的生动实践。


六尺巷伴我成长

报道日期:2024年10月28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感受中华传统美德》

□桐城市六尺巷讲解员  赵凌宇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让我的家乡迎来了高光时刻。“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脍炙人口的“让墙诗”,我们每个桐城人自小就会背。这条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两米的小巷,也是我学生时代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路。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担任六尺巷讲解员,从初出茅庐到如今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可以说六尺巷伴随着我的成长。

说起讲解员这份工作,我最大的感受是,讲解容易,讲解得好却不易。去年夏天,一位游客提问:“赵讲解,为什么六尺巷故事中,张英只让三尺,让他九尺又何妨呢?‘九’这个数字还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数呢。”我回答:“张英的那首‘让墙诗’是打油诗,其中的‘三尺’并非具体的宽度,代表一种豁达的心境,不在小事上计较的胸襟。”当天讲解结束后,我对于“三尺”这个问题始终萦绕于心,回到家通过查阅资料、向前辈请教,对“三尺”有了更深的理解与阐释。常言道“事不过三”,“三”代表底线。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条文刻在三尺竹简上,“三尺”体现的是法律和人心的宽度,也传递出张英在处理矛盾争端时,并非无底线无原则地忍让,而是有礼有节地礼让对方。我这才明白了“三尺”蕴含的大学问。

谈到讲解,顾名思义是由“讲”和“解”组成,但谁先谁后、孰轻孰重呢?这让我想到了桐城派的理论主张,讲究语言简洁、文以载道,也叫“文以明道”。文是形式、是载体,而道才是要表达的核心要义。正如“讲”与“解”的关系,我理解为,讲解员日常的“讲”是基础,是熟记讲解词后流畅清晰、声情并茂的口头表达,但这还远远不够。“解”才是关键,“解”是拆解与分析,接待讲解过程中的分析与理解,针对不同听众的需求,做出分众化、特色化的讲解内容与服务。在解决“有没有”的基础上解决“优不优”,让讲解有韵味、有滋味,听众才能听得津津有味、满意而归。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尺巷,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也是对我们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要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讲好六尺巷故事,不仅讲六尺巷的礼让典故,讲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度量,讲“邻里礼让各退三尺”张吴两家的佳话;更要解“礼之用,何为贵”的中华传统美德,解“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思想精华,解“听、辨、劝、借、让、和”的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继续砥砺奋进映汗青,担当作为铺未来,用实际行动书写“青春答卷”。

赵凌宇(左一)与本报学生记者走在六尺巷中 □本报记者 傅军/摄

    责任编辑:祁梦宝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