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向新发力、向智而行,安徽锐意创新,步履不停。
去年以来,安徽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速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发展脉动强劲。
下好创新先手棋,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
如果能利用可控核聚变反应在地球上造出一个“太阳”,人类有望实现“能源自由”。
前不久,在合肥科学岛,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实现上亿摄氏度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1066秒,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对人类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聚变反应达到千秒量级才能自我维持,跨越‘亿度千秒’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运行所需的环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说。
近年来,EAST在长脉冲高约束模运行连续创造了60秒、100秒、400秒等重大里程碑,让中国在核聚变研究领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行列,也为全球聚变堆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宋云涛表示,接下来,将在等离子体密度、等离子体温度等各个方面瞄准未来聚变能的商业应用,进一步攻关研究。
“人造太阳”的不断突破正在加快聚变能源的研发进程。当前,安徽着力推进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祖冲之三号”实现超导量子计算最强优越性,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走在世界前列,“天都”双星实现绕月编队飞行。
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敢啃关键核心技术“硬骨头”。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实现新突破。2024年,九韶内核软件、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多语种智能语音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8.2%。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5家、总数达23家。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2024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5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3家,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加快形成。
以科技领先促产业领跑,制造业插上“智慧翅膀”
近日,在位于芜湖市的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两台负荷达到300公斤的大负载机器人格外醒目,它们正在加紧进行出厂前的最后调试。出厂后,这些工业机器人可以在许多行业中“大显身手”,灵巧的“手臂”能娴熟地完成“精细活”,完成焊接、油漆喷涂、码垛、协作等操作。
目前,埃夫特掌握了包括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和减速机在内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技术。在机器人核心部件以及运动控制内核、主控芯片和功率器件上,均实现了国产化和自主可控。
“依托自主创新和海外并购双轮驱动战略,我们通过引进和吸收全球机器人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形成了从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整机,再到机器人高端系列集成领域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产品的主要用户是电子制造、光伏、锂电、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的头部客户。”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玮告诉记者。
科技领先一步,产业领跑一路。工业机器人既是新兴产业的代表,也为新兴产业赋能助力。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安徽产业创新阔步前行,制造业插上了“智能化的羽翼”和“数字化的翅膀”。
据介绍,安徽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80%以上的省科技攻坚项目由企业牵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达81.3%。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突破千万台,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升至全国第3位,中国建造(安徽)互联网平台上线试运行,新增规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8943户。
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3.6%、提高0.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6.1%、提高2.1个百分点。
向“新”向“智”的制造业,动能更加强劲。以汽车产业为例,安徽2024年汽车产量继续保持40%以上增长、达357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5%、达168.4万辆,产量均居全国第2位。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安徽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聚焦最前沿科技,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人工智能是IT时代的“工业革命”,而大模型是这一时期技术进步的重要“灵魂”。
最近火爆全球的DeepSeek大模型,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和未来产业的新思考,更引起大家对于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新期待。
在安徽,由科大讯飞推出的“星火”大模型已完成迭代升级,垂类大模型增加到77个。
星火在持续进化。今年1月15日,科大讯飞发布当前全国产算力平台上唯一的深度推理大模型——讯飞星火X1,并率先应用于教育、医疗等刚需场景。
星火的应用在不断推广。目前,讯飞星火已成为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行业龙头客户的选择。在汽车领域,奇瑞、蔚来等品牌都在和讯飞合作,大众“ID.UNYX”也成为搭载星火大模型的首款车型。
人工智能,是典型的未来产业。安徽正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筹建首批10个省级先导区。
据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徽将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等7个重点领域和第三代半导体、先进装备制造、区块链、元宇宙等N个兼顾发展领域,坚持动态调整、滚动培育,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完善“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培育链路,着力打造创新引领、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未来产业体系。
通过努力,争取到2027年,未来产业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未来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到2030年,形成未来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未来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
向“新”而行,永无止境;追“新”逐“质”,奋楫者先。
当前,安徽正坚持科技打头阵,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加快“四链”融合、实数融合、两业融合,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资源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以更加强劲的创新动能,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记者 王弘毅 鹿嘉惠)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