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传统村落过大年”系列活动。安徽省作为14个代表省份之一,积极参与其中,以“多彩中国年”为主题,各市县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全国游客展示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
瞻淇村鱼灯队表演。余康生/摄
夜幕降临,歙县瞻淇村锣鼓喧天,大小不一的渔灯跟随灯影蜿蜒而出,宛若游龙,点亮了古村的夜空。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记录下这充满年味的瞬间。
皖南山区歙县瞻淇村,渔灯文化传承800余年,却一度因村集体薄弱、人才流失陷入沉寂。2021年,驻村第一书记牛桂茼带领村两委“破局”,通过党建引领重塑班子凝聚力,并挖掘濒临失传的渔灯技艺。2022年春节,村民在73岁老书记汪观海的带动下,重组渔灯队,以一场“渔灯会”唤醒集体记忆。随后,渔灯队受邀在徽州古城景区演出,一炮而红。
瞻淇村鱼灯队表演 。 余康生 /摄
据悉,村里顺势推出“美人鱼计划”,修缮古建、发展青梅种植、培育非遗人才,并吸引百万元信用贷资金支持。如今,渔灯文创产品、特色民宿、餐饮产业蓬勃发展,数十名“95后”青年返乡创业,古村焕发新生。“渔灯传递的迎难而上精神从未改变,它照亮了乡村的未来。”牛桂茼感慨道。
春节期间,瞻淇村渔灯队不仅在本地表演,还受邀前往徽州古城景区展演,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春节期间,黄山市祁门县奇岭村的全村宴席,沿袭千年传统,百张八仙桌铺满祠堂,中和汤、红烧肉等乡味菜肴热气蒸腾。村书记郑四清表示,宴席简办新风尚的推行,既凝聚乡情,又为文旅产业引流,“江浙沪游客逐年增多,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
黄山市休宁县流口镇的板凳龙巡游长达200米,800余名村民与游客共舞祈福。驻村书记王玉美称,活动筹备3个月,党员干部带头保障安全,无人机监测火情,实现“零事故”。奇岭村通过积分制奖励宴席打包、限制桌数标准,遏制攀比浪费,村民郑海辉感慨:“新风尚让压力变动力,村子更团结了。”
“我省各地传统村落通过挖掘特色文化、创新活动形式,不仅留住乡愁记忆,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安徽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引导各地传统村落深化文旅融合,推动传统民俗从“春节限定”走向“四季常红”。
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实习生 顾希文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