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当安徽宣布跻身中国汽车产量第二大省时,多少有点令外界感到意外。
时隔一年后,安徽坐稳了汽车第二省的位置。
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历史上首次突破300万辆,达357万辆,同比增长43.3%,占全国比重超1/9;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占全国比重超1/8。谓之“坐稳”,也是因为安徽的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
扩张的,不仅仅是产量。这些年,中国汽车业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新能源化转型全面加速。以安徽为例,2024年全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汽车产量比重达47.2%,接近“半壁江山”。也就是说,每生产的2台汽车中,就有接近1台是新能源车。
这些年,中国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市场竞争高度白热化,甚至汽车产业被视作诸多行业里的“卷王”。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版图上,安徽无疑是个低调的“上进生”,一路加倍努力、默默速行,终至当下受到现象级关注。
从1951年合肥车桥厂改装的第一辆铁木结构的“爱国号”客车驶上长江路,到1968年安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辆汽车“江淮牌”载货汽车在巢湖汽配厂诞生,再到1991年安庆汽车厂自主研发试制出第一辆“安达尔”小轿车,1999年合肥工业大学团队完成了第一代纯电动轿车的研发。
20多年前,坚持自主造车的安徽汽车业历经艰辛,承受过不少的“冷眼与嘲笑”。即便在近10年内,产品、市场、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承受的压力、遇到的发展波折,也是对行业韧劲和耐力的极大考验和挑战。
一个行业的未来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但回过头来看,始终积极拥抱转型,以向新来图存、图强,就会挤进行业前进的“坐舱”。
从这一点上看,安徽汽车产业今日的突破性成就,完全是深耕的绽放。
但不得不说,还未到开香槟的时候。当下的汽车行业,正处在这样一个市场竞争白热化、迭代升级快速化、产业变革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局之中。
始终向新图存、向新图强,这或许才是打开未来的“赢面”更大的方式。
产量背后的“链力量”
357万辆!2024年,安徽汽车产量一举300万辆大关,得益于完备的产业链体系。
谈起长三角的新能源汽车,有这样一句话广为流传:“上海生产芯片,浙江生产压铸机,江苏生产电池,安徽生产整车”。
生产整车,对一个区域的产业链完备度要求颇高。精密的整零衔接,绝不是“搭乐高”式简单拼接,而是要有“整车+零部件”的高效的企业分工协作体系。
当下,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7家整车企业,拥有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有着配套完善的全产业链。
零部件层面,拥有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1100多家,“兵团式、阵地战”推进皖北专用车集聚发展、零部件转型升级、后市场提质增效,推动县域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安庆的车灯、池州的镁基新材料、亳州的汽车零部件、马鞍山的动力电池材料、铜陵的铜基新材料、淮南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六安的新型储能、淮北的陶铝新材料、蚌埠的玻璃、阜阳的装备制造业、黄山的汽车电子......安徽各市各县纷纷各展所长、加速“入链”。
产业的集聚,让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皖而行”,也让这条产业链更加坚固。
新能源化是安徽乃至中国汽车业发展趋势。从占比看,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7.2%,油车和电车的比例已接近1比1。从数据看,2024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也突破了百万辆大关,达到168.4万辆。
面对转型的新趋势,安徽的新能源汽车赛道何以爆发?
同样是靠着产业链。与传统内燃机汽车不同,电池、电机、电控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件”,“三电”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愈发成熟。在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涵盖了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不出安徽,就可以造一台新能源整车。
新能源汽车“友好省份”
2024年,产量同比增长94.5%!新能源汽车这么高的增速从何而来?
既源自产业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服务的“软环境”。
如实来说,尽管动力电池性能不断提升,超充功率也越来越大,理论充电速度越来越快,但补能焦虑在新能源汽车用户中仍然普遍存在,广大车主对充换电服务需求不断增大。
为此,安徽优化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组建中安能源有限公司,推进市县乡三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上线“安徽充换电”App,全省充换电服务“一张网”加快构建。
归根到底,就是要把安徽打造成新能源出行“友好省份”。
以往,为了给电动汽车充电,要在不同的App之间跳来跳去,看哪家在附近有桩,看哪里的桩充电价格更划算。这种繁琐不便的操作方式,在安徽成为过去时。
2024年,安徽充换电App正式上线。
作为安徽全省统一的充换电服务入口,安徽充换电App依托安徽省充换电基础设施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聚合省内众多充换电运营商资源,提供全省公共充换电基础设施场站的信息查询、定位导航、扫码充电、服务评价等综合性服务。
具体来说,通过一键找桩、一键比价、一键导航、一键充电、一键反馈“五个一”功能,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充电服务体验,实现“一个App畅行全省”。
一键找桩功能,可根据用户的当前位置、充电需求(如超充、快充、慢充、特定品牌充电桩等)、距离偏好等条件,智能筛选出最优的充电站点。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高速公路、国省干道沿线,都能迅速找到附近的充电桩。
另一方面,更多的充电桩、充电站“安排”上了,甚至走进了人们曾经认为的“充电盲区”——乡镇。
截至2024年底,安徽累计建成充电桩73.8万个,2024年新增28.7万个,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基本实现充电桩全覆盖,乡镇充电桩覆盖率由2023年底的62%提升至97%。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数据,安徽公共充电设施数量位列全国第7。
随着充换电设施的增加和统筹利用水平的提升,安徽加速打造新能源汽车出行友好省份,广大电车用户享受到更多便利。
服务体系的优化,车主使用起来更加舒心,成为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歌猛进的“软件支撑”。
出口跃居全国第一
2024年,安徽整车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出口占全国比重1/4。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
其中,有一个品牌是常年的出口销冠——奇瑞。2024年,奇瑞集团汽车出口量达114.5万辆,刷新中国车企出口纪录,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走出去,是奇瑞的一步大棋。
从2001年首批10辆风云轿车出口开始,奇瑞就开启了国内、国际双市场布局,成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品牌。20多年来,奇瑞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不断探索实践,持续做大海外“朋友圈”。
“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在哪里,为哪里)”,奇瑞秉持全球化理念,一方面和海外国家、海外合作伙伴合作共赢,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全价值链开展合作,实现成果共享;另一方面则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链,推动本地化发展,做当地的企业公民,努力为海外市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到目前,奇瑞业务走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汽车用户1420万,其中海外用户390万。行业内颇为流传的是,曾经,巴西总统会见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时,坐的是中国品牌奇瑞的瑞虎8。
据奇瑞控股集团发布2024销量年报显示,2024年,奇瑞集团销量达到260.4万辆,同比增长38.4%,创造了年销量历史新高,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销量增长率超行业10—20个百分点”的年度销售目标。这一年,奇瑞集团在新能源、燃油车、海外出口、国内市场“四赛道”实现了全面增长。
2025年,奇瑞集团提出新的销量目标:在2024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保持超越行业增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销量增长率再超行业10—20个百分点。
今年的中国汽车出口,可能会遭遇更多挑战,但也被认为仍是充满机遇的“窗口年”。
纵使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只要拥有过硬的核心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体系,安徽汽车的出口乃至产业链出海仍然前景可期。
作者|王弘毅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