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工信部公示了《第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来自安徽沃弗永磁科技有限公司的“高效节能型永磁柔性传动装备与永磁低速直驱电机”赫然在列。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沃弗永磁在合肥投产,2023年实现全面投产,二期厂房已于去年投入运营,进一步扩大产能。在公司总经理吴静看来,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担保的助力。
“投资二期生产线时,资金不足,但当时公司也是成立没多久,缺少厂房、土地等传统抵质押物,属于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贷款面临着难题。”吴静说,一筹莫展之际,省担保集团主动上门,为企业融资“背书”,“正是因为有了担保的助力,企业成功筹措到充沛的项目建设资金,让科技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政府性融资担保具有“增信、分险、中介”功能,是撬动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从国际上看,不少国家已建立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制度和融资担保机构,旨在缓解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不能贷”等问题。
据悉,我省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持续深化央地合作,2024年度向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备案业务首次突破千亿元。“2024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我省授信额度较年初增长26%,已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合作业务超过1150亿元,全年业务规模由2023年全国排名第5位上升至第3位。”省担保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通过与金融机构分担风险,为小微、“三农”经营主体增信,使得这些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能够更容易地获得贷款,促进资金的有效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做绿化工程近十年了,深知如果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种植苗木都没有底气。但是林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产值和附加值不高,贷款并不容易。”在滁州市从事林木种植行业的农户耿少山回忆,“多亏了担保增信,我顺利办理了75万元的贷款。”
2024年,省担保集团开展再担保业务1318.74亿元,服务市场主体12.67万户,支小支农业务规模和户数保持99%以上高占比,同时与103家园区升级优化“园区担”合作,广泛摸排全省小微融资担保需求,持续迭代升级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模式,创新科技强农担等专项担保产品。
去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制定了支持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加力支持科技创新,加大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对科技创新类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担和补偿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目前,我省已争取科技创新担保计划业务备案金额111.87亿元,持续保持全国第一,引入更多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政府信用为企业融资“背书”,能够更好地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省担保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已对接全省超4万户科技企业名单,明确将再担保支持科技企业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展至中小微企业,单户担保金额上限由1000万元提升至3000万元,带动银行将更多金融“活水”注入科技创新领域。
(记者 何珂)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