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步升高,又是一年茶季将至。2月19日,记者来到六安瓜片核心产区之一的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在六安瓜片茶产业互联网中心,工作人员正在通过一块块大屏幕,监测六安瓜片核心茶园的茶叶生长情况。
“去年入冬以来一直比较缺水,好在茶园及时施加了肥料,茶叶长势都很不错。”裕安区农业农村局茶叶中心农艺师严家东指着屏幕上红石埂茶园的茶叶介绍。
六安瓜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联合会技术顾问王思虎告诉记者,裕安区打造的茶产业大数据平台,包含了茶园地理测绘标定、农事生产、产业配套、产业生态的数据采集和基础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对原材料溯源、茶叶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瓜片生产全流程进行数字化监测。
“近年来,瓜片产业高速发展,但出现了茶园管理不严格、生产工艺不规范、外茶流入挤压市场等情况,让消费者对六安瓜片是否正宗、是否新鲜产生疑虑,影响了瓜片的品牌形象。为了确保核心产区六安瓜片的高品质、好口碑,我们去年年底建成了茶产业大数据平台。”裕安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主任万长兵说。
目前已有六安瓜片核心产区的10家重点茶企和相关茶园接入平台,中心已经对全区的茶园进行了测绘普查工作,对原产地进行精准标定,构建六安瓜片电子档案、建立茶产业数据库,初步实现产业数据可视化。
如何确保六安瓜片从原料到生产都是正宗的?王思虎告诉记者,中心为接入平台的茶企配备了数据采集终端,并给茶农、采茶工、茶叶经销商、毛茶加工厂发放了电子证。茶企收购原料要通过电子证将数据上传到系统之中,实现从鲜叶限时限量采收、称重入库、成品茶管理等生产全环节的数字化监控,这些数据在数据库中将自动生成溯源二维码,最终出现在茶叶产品上。
“这些电子证是茶叶的‘身份证’,也是大数据平台运作的基础,数据录入中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今年茶季前,我们将在核心产区发放1000多张电子证。”王思虎说。
“我已经拿到了茶园电子证,茶园里面也安装了摄像头、墒情监测、病虫草害监测等设备。”独山镇观音洞村茶农吴德莉说,她家种植了10多亩茶叶,以前茶季总有外山的茶叶流入内山区,冲击核心产区茶叶的价格。她期待大数据中心既能帮助茶农进行茶园管理,也能保护茶农利益。
在独山镇的百家冲茶业,数据采集终端等监测设备已赶在茶季到来前安装调试完毕。“以前的茶叶溯源由企业自己进行,公信力有限。现在通过第三方平台对我们的生产全流程进行数字化监控并生成溯源码,更具公信力。”企业负责人马斌说。
作为六安瓜片的核心产区之一,裕安区现有茶园20万亩,各类茶叶加工厂、合作社、家庭农场293家。“希望借助第三方平台,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保障核心产区六安瓜片的优质原材料,进而让消费者喝上正宗的、高品质的六安瓜片。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在全区的瓜片产区推广这一技术,将更多茶企、茶园接入互联网中心,提升六安瓜片的核心竞争力。”万长兵表示。
编后
农业生产要向技术要效益,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品牌保护也要向技术要效益。六安市裕安区农业农村部门针对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监管难题,用技术求突破,通过数字化手段强化茶叶生产质量监管,让茶农、茶企共同受益,守护品牌价值,实现多赢局面。
(本报记者 袁野)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