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江城,暖风如薰。此刻,老城里振风塔的铜铃依然随风轻响,六百年前垒砌的城砖与当代科创园的玻璃幕墙交相辉映。这座曾有着“千年渡口,百年省垣”历史的城市,将桐城派的经世文章织入现代产业链条,让黄梅戏的水袖拂过实验室罗列的精密仪器,在长江文明的奔涌中,书写着人文与商业的双螺旋传奇。
漫步大南门老街,青石板缝里仍嵌着晚清钱庄的铜钱纹样。当年“余良卿”药号的伙计们,牢记《礼记》中“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祖训,研发出薄如蝉翼的膏药贴布,让中药铺的柜台成了儒学伦理的实践场。不远处的安徽大学红楼旧址,严复执掌安徽高等师范学堂时修订的《天演论》译稿,仍在玻璃展柜里泛着思想锋芒。这些散落街巷的文化密码,像一粒粒休眠的种子,静候新时代的春风唤醒。
当一名90后创客站在经开区实验室调试自动驾驶算法时,他耳机里循环播放着严凤英的《女驸马》。黄梅戏“一板三眼”的节奏韵律,竟成了他攻克窄巷通行难题的灵感源泉。那些徽派建筑九曲回环的檐角线条,经三维扫描转化为数字模型后,让智能汽车学会了“文化感知”。这恰恰是安庆智慧的现代隐喻——先辈们在经商中治学,今人在科技中寻根。
在当代中国,安庆有着“院士之乡”的美名。在科技成果快速转换为新质生产力的当代,科技与文化对工商业的反哺势所必然。在前不久召开的徽商回归大会上,有着院士头衔的企业家纷纷亮相,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加持,让这组群像熠熠生辉。安庆这座走出过四十余位院士的城市,其人才密码不在书斋而在市井——教育世家的砚台边飘着商家的算盘声,耕读传家的稻田里立着药商的晾药架,这种“文商共生”的生态,让知识始终贴着安庆大地生长。
今天的安庆,流传着很多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故事。在安庆经开区,华茂集团的智能织机正重新定义“经天纬地”。通过与安庆师范大学联合攻关,那些曾演绎程长庚徽调脸谱的织造技艺,如今在AI算法中重生——系统能自动识别《徽班进京图》中的237种服饰纹样,将百年戏曲美学转化为符合ISO标准的纺织参数。而在潜山一座工坊,7.6米长的《孔雀东南飞》织锦卷上,1785个汉字随光线流转时隐时现,古老的工艺与3D经纬定位技术在此相遇,让“君当作磐石”的誓言真正织入肌理。还有95后的创业者,把张恨水《啼笑因缘》的老北平场景,移植到安庆古城墙下。这种时空折叠的魔幻现实,恰是安庆独有的文化语法——它从不将传统供奉在博物馆,而是任其在商业土壤中裂变。
夜幕降临,菱湖水面倒映着科创园的霓虹,九曲桥畔传来黄梅戏新编联唱。海归博士团队将严凤英的声纹波纹转化为量子密钥,既为通信安全加上“文化指纹”,也让百年唱腔在云端获得永生。安庆师范学院的实验室里,年轻人正用AI拆解邓石如篆刻的刀锋轨迹,试图从铁笔银钩间提炼出力学方程式。这座城市像一位精通双语的说书人,左手握着桐城派手稿,右手敲着现代编码,把文明的故事讲给未来听。
长江之水,汤汤万年,冲积出安庆的千年文明层理。当人文精神的DNA与商业智慧的RNA双螺旋交汇,当文化的血脉始终与时代的浪潮同频共振,古老的土地自会生长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王根喜)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