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山河 观天地 寻自己
祁门一中连续十年开展60华里远足活动
春意渐浓,山青水暖。3月27日清晨,祁门县第一中学两千多名师生齐聚校园广场,该校第十届60华里远足活动如约而至。副校长吕剑主持远足动员仪式,副校长胡爱军对全体师生进行安全教育。
出发前夜,暴雨倾盆。清晨,雨势未减,远足活动如期举行。校长胡铁城发表远足动员讲话时指出,远足前大家心情不一,有人兴奋、有人担忧。借用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克服诸多艰难横渡大西洋的故事,强调远足最大的挑战在于内心信念。鼓励师生,以信念为尺,不惧困难,坚定“前进”信念,完成60华里远足挑战,风雨只会让这份经历更加难忘。
随着前任校长、县关工委副主任张进球的一声号令,学生们高举校旗、班旗,浩浩荡荡地从学校东大门出发。 此时,大雨悄然停歇。这场与风雨的较量定会成为祁门一中师生的难忘记忆。
绵延的队伍宛如一条长龙,蜿蜒在春日的道路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打头阵的警车闪烁着警灯,为师生保驾护航,引导交通,确保远足队伍安全有序地行进在道路上。县医院医生和校医随队而行,保障师生安全。 高三年级的学生们行走在队伍前列。在行进过程中,大家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这次远足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体力的考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将远足视为高考冲刺前的一次特殊练兵,用行动诠释着青春的坚毅与执着。
校领导以身作则,全程参与远足活动。他们时刻关注师生的状态,为大家加油鼓劲。前任校领导也来到现场,与师生一同前行,为活动增添了一份温暖与力量。老师们陪伴在远足的学生身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师者的关爱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远足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部分学生家长。他们自发加入远足队伍,陪伴孩子一同前行,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加油助威。
午餐时间,在指定地点小路口学校,师生有序用餐,享受着片刻的惬意,为后续的返程积蓄能量。返程途中,学生们尽管脚步沉重、双腿酸痛,但大家互相扶持,最终凭着毅力完成这场意义非凡的远足活动。远足活动,不仅锤炼了学生们的体魄,更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正如校长胡铁城在动员讲话中所强调的,大家用信念这把尺子,丈量出了自己的坚韧与成长。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相信大家也会带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不断追求卓越。
从2016年第一届到今年第十届,远足活动已然成为该校师生必修的行走思政课。校党总支书记吴晓清告诉记者,十年来该校不断优化完善远足活动流程,把这一品牌德育活动变成校本化课程。该校以远足为主要内容之一的《一四七德育工作案例》被教育部推广,成为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校一案典型案例。
师生感悟
“趣”远足
三月芳菲,天朗气清,师生一起“趣”远足,我们带上爱轻装简行。
于学生而言,远足是一次拥抱自然、笃行淬志的青春之旅。于老师而言,趣味有二:远足是一次趣味盎然的锻炼;远足途中,师生在一起无拘无束,我可以和学生随意交谈,夸夸这个,笑笑那个,一路谈笑一路情。
远足途中,最不缺的就是风景,我们行囊在肩,步伐坚定,“毅”路生花,历一程山水,见一路美景。在我看来,那蜿蜒数千米的师生队伍就是春日里最壮丽的诗篇,还有一转角那映入眼帘的黄灿灿的油菜花;远处,群山高耸,白云微笑;近处,流水淙淙,清澈见底。师生一路同行,比拼体力,较量意志,体会独行速,众行远。
“趣”远足,趣味无穷!
□高一(6)班语文教师 金智华
行走的课堂
我校远足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带给我很多很深的感触。对班主任而言,远足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户外实践,更是一次深入观察学生、增进师生情感、反思教育方式的机会。
教育不只在教室,自然界和社会本身就是课堂。每个人都是多面性的。远足中,学生的性格、特长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会呈现一二,班主任可以借此活动全面地了解学生,为后期个性化教育提供参考。与学生同行同吃同聊,打破讲台上下的距离感,能听到他们的真实想法,甚至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有助于增进师生情感,便于后期班级管理。课内一味说教,不如在远足中以身作则。用实践传递坚持、安全、环保等理念,学生易接受,效果还好。
每次远足活动结束后,都能听到学生笑着与老师相约下一次远足,此刻老师所有的疲惫都会转化为教育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高一(4)班班主任 谢俊锋
尽享春山
60华里远足,落花纷扬,衣襟染香,拓印青春的足迹。步至终点,休憩亭下,笑语盈盈。尽享清风拂面,眺望远方,远处春山几叠,尽陷云中,宛若一首朦胧的诗,悄然散布在三月的流光碎影中。回想一路上的艰辛,再观眼前春山,心平如镜,似一剂良药,治愈了身体的疲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陷于身侧平芜,囿于自己每天机械般的两点一线,但只要我们的灵魂滚烫,怀揣着炽热的希望,以少年之姿冲破平芜,化作圆上腾飞的切线,便可尽享春山。正如这次远足,虽然身体疲累,但终点的春山几叠,便是对我最好的嘉奖。
□高二(1)班学生 詹子昕
且行且思
这一路,你可以记得的有很多。你可以去记寂寥山壁间的杜鹃,在灰褐的山石间如浅红的烟云;你可以记犁过的田沟,风中带来草木的清新,一切都在生长,活泼也美好。但你也忘不了这一路的艰辛,曾经你也想过如何能够走过这样长的一条远足路,每当你面对着腿的酸痛、头上渗出的汗珠,你会幻想着下一秒你放弃的样子。但是你并没有,在一次一次的思想博弈里,你坚持下来了。远足中,你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青春只有一次,成功不过是努力过程中的里程碑。
□高二(1)班学生 胡奕轩
青春无畏远方
“最是一年春好处”。江南三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意气风发的少年们,总是相信,凭借自己的双脚,定能在远足中走出属于自己的风姿。
穿着统一校服的一中学子排列成的长长的队伍,是那天茶山脚下最亮丽的风景。带了些许暖意的春风拂过每一个迈开双脚的、走向远方的人。花在枝头笑,人在路上闹。有整齐前行的队列,也有独属于少年们的朝气蓬勃。欢声笑语从学校来到小路,萦荡在山间,飘上了天际。
领略到由春光点染成的万紫千红,也算不虚此行。疲累的是身体,强壮的是精神。历经一天劳累,下次再来,仍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大好青春,怕什么,去啊,去征服星辰大海,去到你自己的远方!
□高三(1)班学生 许子庄
列队出征
远足途中
一场毅力的较量
行走在山水间
校长说
必修的“行走思政课”
□祁门县第一中学校长、党总支副书记 胡铁城
2016年春,祁门一中立足“优秀是一种习惯”的育人理念,以“行走思政课”为创新载体,开创了全校师生集体徒步60华里的远足实践课程。这一活动的初衷是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课堂边界,让学生在自然与社会的大课堂中磨砺意志、锤炼品格,培养团队精神与家国情怀。历经十年实践,60华里远足已成为祁门一中德育实践的标志性品牌,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必修课”。
十年来,远足活动呈现出鲜明特色。特色一,活动课程化,全程浸润育人。学校将远足活动纳入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形成“行前发动——实践体验——总结反思”的闭环。行前通过主题班会、历史地理知识学习,让学生了解沿途地方文化、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行中设置团队协作任务、环保公益行动;行后通过征文、摄影展、感受交流等形式深化感悟,实现“行走即学习,体验即成长”。远足结束后组织由处室经办人员、班主任代表参加的远足复盘分析会,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流程、提升活动育人效果。
特色二,全员齐参与,共赴成长之约。活动覆盖全校三个年级师生,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全程随行,与学生同走60华里。十年间,累计参与师生超两万人次。教师以身示范,学生互帮互助,家长志愿同行,医护跟队同行,交警开路护航,沿路村镇协助,构建起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共同体。
特色三,家园共爱护,厚植家国情怀。路线设计贯穿祁门山水人文,从校园出发,途经茶园、村落、景点,最终返回校园。学生用脚步丈量家乡土地,感受乡村振兴新貌,触摸历史文脉,在行走中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厚植乡土情怀。
十届远足活动也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很多启示。启示一,思政教育要“走心”更要“走行”。60华里远足活动证明,思政教育不能停留在口头说教层面,必须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感悟、内化,行走中的汗水与欢笑是教科书无法替代的鲜活教材。
启示二,教育需要“慢功夫”与“长周期”。十年坚守,印证了德育需久久为功。学校将远足作为“传承性课程”,每年优化细节但内核不变,让一届届学生在相同路途中走出不同的生命感悟。
启示三,乡土资源是立德树人的宝贵财富。立足地域特色,挖掘本土红色、生态、文化资源,能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
60华里,是地理距离,更是精神刻度。祁门一中用十年时间证明:教育的真谛不仅在课堂,更在脚下;青少年的成长不仅在书本,更在天地之间。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将继续引领学生用脚步书写青春答卷,以坚韧奔赴时代征程。
特约通讯员吴晓清、惠振坚,记者谢婷婷
□配文图片由受访学校提供
责任编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