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庆师范大学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一带一路”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团队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权威期刊《Phytokeys》上发表的有关新物种“大观蔊菜”的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这支扎根于田野与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始终以探索自然奥秘、守护生态家园为使命,用脚步丈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研之路。
野外探寻总会有新的发现
谈及发现“大观蔊菜”时的场景,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章伟老师眼中依旧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当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当时一眼就觉得这个植物肯定不简单!”
2023年3月,在安徽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科考时,章伟带着植物考察组在保护区七里湖段像往常一样进行植物资源普查。突然,几株形态奇特、零星分布的植物吸引了他的注意。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职业直觉,他瞬间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新东西”。章伟立即拍摄照片、记录资料并采集了标本。
一回到实验室,章伟便迫不及待地查阅了《安徽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然而找遍所有记载,都没有发现这些植物的踪迹。“这让我们既紧张又兴奋。”团队成员、生物技术专业2023(2)班的卢文浩表示,紧张的是确定新物种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兴奋的是作为本科生的他们还是头一次有这样的经历。
在确认形态描述不符合中国已经记录任何一种十字花科植物的描述后,开始查阅国外资料,看看是否是新近入侵的外来物种,这也是这项工作最难的地方。与此同时,团队对该植物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测序,在严谨的形态考证和基因测序结果上,基本确认这是一个新的物种,接下来就是论文写作和发表——需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野外调查工作是艰苦且琐碎的,但只要你保持工作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给你惊喜。”在反复实验确认新物种后,章伟自豪地表示。
“此次发现的‘大观蔊菜’是长江生物多样性大保护取得的重要成效,为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对探讨蔊菜属植物的分类、演化和地理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基地主任、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凯教授掩不住激动地说到。
关于新物种的命名,赵凯在团队的工作群聊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获得团队成员的一致好评。他表示:“<易经>上说:‘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而我们发现这个新物种的七里湖,正好也位于安庆市的大观区,干脆就叫‘大观蔊菜’好了!”“‘大观蔊菜’这个名字既镌刻着地理坐标,又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让这份科学发现与古老智慧遥相呼应 。”团队成员、生态学专业2022级研究生罗来开说。
申报省部级科研平台助力生态保护
“此次发现‘大观蔊菜’,我们主要依托的是安徽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一带一路”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是一个省部级的自然科学类研究平台。”章伟介绍,“我们团队专注于生态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服务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中的生命健康产业。”
谈及申报省部级科研平台的初衷,赵凯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一方面能够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能够为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想要做出更多成绩,申报高规格的科研平台势在必行。”
“当我把我的想法跟同事们交流后,我们一拍即合,马上就行动起来了!”赵凯表示。开展前期调研、梳理科研成果、填写申报材料、谋划科研规划......团队接连克服诸多困难,突破重重考核,终于在2022年9月正式由安徽省科技厅获批成立。2023年,该团队还获得安徽省教育厅年度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项目支持。
“团队成立后,我们主要围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河流生态学及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三个方面开展工作。”赵凯说,“这些年来,团队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有22名研究人员、30名研究生,涵盖植物学、动物学等多专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团队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编写了《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报告》《菜子湖科考报告》《鹞落坪珍稀濒危动植物考察报告》《安庆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科考报告》《天柱山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牯牛降木本植物调查报告》《大别山安徽麝种群分布现状及栖息地保护》等调研报告,掌握了丰硕的安徽省生物多样性分布的第一手资料。公开出版了《安徽鸟类图志》《安庆野生动物》《长荡湖维管植物图谱》《贵池鸟类图志》《鹞落坪珍稀濒危动植物图鉴》《安徽省水鸟疫源疫病监测指南》《牯牛降木本植物》等专著,得到了省内同行和政府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我们还长期开展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与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与利用、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沿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生态修复等工作。”赵凯说道,“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作用,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回忆起团队最难忘的科研经历,赵凯情不自禁聊起了今年2月至3月间为期33天的濒危物种大别山五针松考察。“大别山五针松,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仅分布于大别山区狭小范围内,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处于极危等级。”赵凯介绍。
在漫长的野外考察中,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山里的清晨特别冷,哈一口气都能看到白雾,积雪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要费好大劲。”团队成员、生物科学类专业2024(1)班的朱之允介绍,山路湿滑、峭壁难行,有时甚至是野外虫蛇的袭击,但最让他们揪心的,是错过记录大别山五针松关键的生长信息。
大别山五针松大多生长在极为陡峭的地方,上山测量数据的过程不仅耗费体力,更考验心力。本科毕业的林庶作为赵凯的科研助理,是团队中的一名“特殊”成员。他回忆,在对生长于陡峭崖壁的大别山五针松进行参数测量时,团队需要借助安全绳索降作业。崖壁下方空间逼仄,周围荆棘丛生,大家的背包里装满了测量仪器,行动极为不便。“崖壁几乎垂直,风一吹,人就晃个不停,我当时一只手紧握测量仪,另一只手死死攥住安全绳,丝毫不敢松懈。”
“当后人看到我们留下的足迹,或许会惊叹,这些脚印,曾在这险峻的山间,为生物多样性铺就希望的道路 。”这是林庶从大别山区顺利返程后发布的第一条朋友圈。翻土、挖坑、栽种......在荒废的土地上,团队成员对栽种区域的土壤、光照等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监测,精心规划种植布局,亲手种植带去的500棵五针松人工育苗,为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注入了强大动力。
整整33天,团队没放过山间每一处角落,用手中的纸笔和相机,力所能及地让每一棵五针松挨个“落户”。“从白雪满山头,到春寒料峭迎花开,学生们遇难不退,遇险不惧,遇事不慌。期望团队能够保持热忱,把科研工作做在山川、林间,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赵凯表示,“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代人的事情,培养愿意吃苦、能担重任的学生也是我们十分重要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扎根一线,将满腔热忱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培育更多专业人才 。”谈及未来规划,赵凯满怀期待地说道。
(通讯员 马士蕊 杨子娴 本网记者 程榕娟)
责任编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