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大学生宿舍矛盾已成为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据教育部2022年学生工作调研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每年处理宿舍矛盾案例超过12万起,涉及空间分配、作息差异、文化冲突等多个维度。面对这一现实课题,我们既要继承“六尺巷”传统智慧中“让他三尺又何妨”的礼让精神,更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矛盾调解机制。
一、文化基因与理论根基的交融共振
“六尺巷”典故蕴含的“礼让”精神,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结晶。张英“一纸书来只为墙”的家书,展现出传统士大夫“克己复礼”的道德追求。这种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理论具有内在契合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宿舍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域,其矛盾本质上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与集体的辩证统一过程。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强调:“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宿舍矛盾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关键在于如何将矛盾转化为促进个体成长的契机。传统“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为矛盾调解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恩格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论述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在宿舍矛盾调解中,既要维护集体生活的统一性,又要尊重个体差异性,这正是“和合”文化的现代表达。
二、当代大学生宿舍矛盾的结构性解析
空间争夺是宿舍矛盾的显性表现。即使是四人间宿舍,人均也不足5平方米的物理空间,叠加储物、学习、休息等多重功能需求,极易引发领地意识冲突。某高校心理中心统计显示,约65%的宿舍矛盾源于物品摆放、卫生值日等具体事务,但背后折射的是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公共空间管理的滞后。
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冲突具有深层性。来自不同地域、家庭背景的学生群体,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北方学生与南方学生对洗澡频率的认知差异,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对公共物品的使用观念分歧,都构成潜在矛盾源。这种差异本质上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在微观层面的投射。个性发展与集体生活的张力需要辩证把握。“00后”大学生个体意识强烈,追求个性化表达,这与宿舍集体生活要求形成结构性矛盾。
三、“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实践创新路径
建立梯度化调解机制需要制度创新。可构建“室友协商——班委调解——楼长介入——专家咨询”四级调解体系,形成“小事不出宿舍,大事不出楼宇”的自治格局,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自我教育的理论一脉相承。
培育共享文化空间是治本之策。通过创设“宿舍文化节”“修身文明月”等载体,促进文化交融。某高校推行“文化展示周”活动,使跨省室友矛盾发生率下降38%。这种实践印证了马克思“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的辩证关系,通过改造环境实现主体提升。构建成长型矛盾观重在价值引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矛盾是成长的阶梯”,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将矛盾处理转化为育人过程,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站在“两个结合”的高度审视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的现代转化具有典型意义。它既传承了“礼之用,和为贵”的文化精髓,又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实践中创造出“矛盾——调解——成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古为今用,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高校治理体系提供了鲜活样本。
郭超,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县处级宣传干部进修班学员、巢湖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陈小举,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二班学员、巢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郭 超 陈小举)
责任编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