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第二十二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安徽赛区发明创新类项目特等奖评选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现代科技馆举办,全省800多支团队中脱颖而出的13支队伍入围现场答辩。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贾良清,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程艳等出席活动并参加评审。
本次活动由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安徽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安徽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合肥现代科技馆承办,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学会执行。比赛赛项设置丰富多样,涵盖发明创新类、实践调查类和3D创意宣传类。入围项目涵盖了实地调研、科学实验、系统设计等形式,包括了水质监测、水污染治理、节水用水技术等多个方面的解决方案,应用了数字设计、先进制造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用性和创新型兼具,展现出了扎实的创新能力和思维。
活动现场
决赛现场,参赛团队通过演讲、答辩等环节充分展示了他们的科技创新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现场堪比“微型科创博览会”。“水面漂浮物收集无人船”通过三次迭代,将图像识别精度从72%提升至91%;“堤坝渗水检测装置”则用物联网技术破解传统监测难题。答辩环节,评委的犀利提问与选手的即时演示,让这场青少年竞赛呈现出科研答辩的严谨性。
水空两栖水质监测无人机
“这些项目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更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赛事评审委员会主任、中科院研究员吴斌评价道。数据显示,本届85%的作品经过三轮以上迭代优化,78%的项目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折射出安徽青少年科创教育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深耕”的转变。
浮阀式黄河流域移动式监测装置
螺旋推进式水面无人清洁车
“青少年的创新不应止步于奖杯。”安徽省科协委员、大赛组委会常务副主任童宗兵表示,下一步将借鉴“创客空间”模式,构建青少年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让更多校园发明走进环保、水利等产业领域。
在这场青春与科学的对话中,安徽省以赛事为支点,撬动“课程开发-赛事锤炼-社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教育生态。当科学岛上的少年手持传感器走向黄河、巢湖,他们丈量的不仅是水质数据,更是安徽科创未来的深度与广度。期待这些闪耀江淮的科创星火,终成燎原之势,照亮国际舞台。
责任编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