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新闻办4月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合肥海关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2153.3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出口1478.3亿元,增长17.3%;进口675亿元,增长4.8%。
进出口规模和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新三样”出口增速超五成、与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实现增长......多项数据呈现的积极变化,成为我省外贸规模增长、质量提升的有力见证。
技术、产业、品牌等多元化竞争优势逐步显现,铸就了我省外贸开拓全球的韧性和竞争力。而这些基础性、支撑性优势,也是应对当下压力与挑战足以依赖的重要“制胜”因素。
规模全国第九、增速第七
面对风浪,外贸顶压前行,争先进位。
“一季度,我省进出口总值排名全国第9位,同比上升1位。”4月17日,合肥海关副关长何永佳介绍,进出口、出口、进口总值分别居全国第9、9、11位,中部排名均居第1位。
从增速上看,我省进出口增速高于全国1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出口、进口增速分别居全国第7位、8位。
进出口总值2153.3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位居全国第七,顶压前行的我省外贸展现出较强韧性,实现“开门红”。
这份韧性的背后,是各类外贸经营主体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民营企业是我省第一大外贸主体。”何永佳介绍,目前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9361家,每10家有进出口记录的外贸企业中差不多就有9家是民营企业;从外贸规模来看,一季度,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158.5亿元,增长17.6%,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53.8%,对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9.6%。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省民营企业加快设备更新,一季度进口各类机械制造设备83.9亿元,增长19.3%,为创新“蓄势赋能”。同时,创新“蓄势”也不断转化为出口动能,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增长5.2%,占我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62.5%。
“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外贸逐渐由‘生产’到‘出品’。”何永佳说,一季度,民营企业出口汽车、家电等自主品牌商品350.5亿元,增长15.2%,占全省出口比重的23.7%,占比位列全国第一。
“新三样”出口增速超五成
在泰国的湖泊水面上,来自安徽的光伏产品,正持续为当地带来清洁电力。
时间倒回今年2月,位于淮南市的阳光水面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由其承建的泰国沙拉武里府10MW工业水面光伏项目正式并网。
据悉,该水面光伏电站建在嘉吉公司禽类加工厂内工业湖泊上,采用定制化抗台风解决方案,创下东南亚工业水域光伏项目抗风等级新纪录。
中国制造业加速出海大势下,在“新三样”产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的我省制造业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今年一季度,我省出口机电产品1068.5亿元,增长19.5%,占出口比重的72.3%。其中,“新三样”出口增速超五成。全省出口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电动汽车“新三样”产品172.7亿元,增长58.3%。
既要“大规模出海”,更要“高质量出海”。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外贸企业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加快转型升级,打造竞争新优势。
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汽车、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分别出口204.8亿元、114.7亿元、101.3亿元,分别增长19.2%、31.2%、15.9%。
与136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实现增长
我省的外贸伙伴遍布五湖四海。
“一季度,我省与全球136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实现增长。其中,对欧盟、东盟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何永佳介绍,安徽省对欧盟进出口281.5亿元,增长14.6%,占全省进出口比重的13.1%;对东盟进出口265.3亿元,增长23%,高于整体近10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比重的12.3%。
今年以来,我省广大外贸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不断深化开拓海外市场。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160亿元,增长12.8%,占全省进出口比重的53.9%,其中出口766.2亿元、进口393.8亿元。对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541.4亿元,增长17.8%,占全省进出口比重的25.1%。
贸易规模稳步扩大,产业合作也更趋紧密。
“‘安徽制造’有效对接海外生产消费需求,全省汽车近7成出口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汽车零配件超5成出口到金砖国家。”何永佳介绍,作为家电大省,我省空调、冰箱等产品出口欧盟已连续15个月保持快速增长。贸易伙伴国家的特色优质产品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安徽市场,一季度,我省自东盟地区进口电子元器件翻番,对全省同类产品进口贡献率达72.5%。
这些数据证明,外贸的韧性是全方位的。
何永佳表示,在推进贸易多元化的过程中,合肥海关立足自身职能,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监管制度,积极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结合重点企业产品结构和主要市场,我们及时传达相关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指导企业制定产品改进方案,提升国际竞争力”。
■ 本报记者 何珂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