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文化 >正文

戎马生涯孕育的书魂——葛茯苓书法艺术管见

2023-02-22 13:33:02   来源:安青网

戎马生涯孕育的书魂

——葛茯苓书法艺术管见

贾德江

现为安徽迅达书画院院长的葛茯苓,是一位在部队拥有正师级军衔的退役军人,也是一位从军营里走出来的书法家。他的人生轨迹十分清晰,那就是走在从军路上,忠于职守,尽心尽责,勤勉工作,不负军人荣光;而在军务之外,他又潜心于书法的问学求艺,探赜索隐,矢志不渝。

▲行书 铁军

▲草书 岳飞《满江红·写怀》

葛茯苓生于1960年,安徽合肥人。自1978年入伍以来,经历过自卫还击战的生死考验,两次军事院校的培训深造,以及几个师级单位的任职锻炼。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表现,一步步地从一个普通的战士成长为安徽省军区政治部的领导。毫无疑问,他是一位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军队、忠于人民的优秀军官。

▲行书 惠风和畅

▲草书 杜甫《客至》

对于书法的偏爱,他始于儿时受父亲写一手好字的影响,并幼承家学临过柳、颜楷书,打下一定的书法基础。从此,他的生活、生命就和书法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在中学读书期间,还是在高等军校的课堂,也无论是身处何地,还是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他心中那种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爱恋,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尤其在那戎马倥偬的岁月,不论公务如何繁忙,工作如何劳顿,他总会把别人用来休息的时光用来习书练字,甘愿挑灯夜战,在临碑摹帖中品尝快乐,舒展身心,不忘以书法为日课,付出了常人无可比拟的意志和艰辛。

▲行书 登高望远

▲草书 崔护《题都城南庄》

▲隶书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隶书 王湾《次北固山下》

初进军营,因部队文化宣传工作的需要,葛茯苓写过楷书、行书、隶书,写过毛主席的诗词草书,也写过黑体、宋体、新魏体等美术字。在全国兴起硬笔书法热潮的那个年代,他对硬笔书法下过过硬的功夫,其作品不仅在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还在安徽省军区历年举办的硬笔书法大赛中每次都斩获金奖,深得部队首长的重视和赞许。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由安徽省军区和省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军民书画联谊会”,至今已举办44届,其意义非同寻常。而葛茯苓无论是作为省军区的一般干部,还是后来作为省军区政治部的领导,都是这项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也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他目睹了一流书画名家的风采,与他们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得到了诸多教益。他的眼界大为开阔,认识迅速提高,日益理解书法韵律,而对书法的情愫也更为深浓。

纵观古今书坛,葛茯苓在深思中认识到:中国书法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是知识者必备的修养,是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手段;它又是训练书者审美感觉、寄托审美理想的载体,还是一种个体娱乐的形式,一种自我调节身心状态的活动。正是基于这些对书法功能的认知和体会,使得他在这一领域的攻坚解难,不遗余力,废寝忘餐,乐此不疲。更因为生活在部队这一重文化、重人才培养的特殊环境里,他的这一偏爱或者说是专长得到了极致的发挥,不仅为他嬴得了荣誉,还为他的升迁晋级推波助澜,增色生辉。由此,他下定了立志成为一名军旅书法家的决心。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和目标,葛茯苓一方面从传统书法的根系中汲取营养,由临读名碑名帖入手,走进古人,走进传统,走进真正意义的书法;另一方面,则以军人的睿智和胆略,把他对传统书法的研习分为若干战役,依次集中精力,一一予以突破。

▲草书 风和柳绿联

他首先致力于行书,临过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帖》,也习过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后经安徽省书协主席张良勋先生点拔,转攻米芾行书。大约用了两年多时间,他临写了米芾的《蜀素帖》《苕溪帖》以及一大堆米芾的尺牍。进而觉得行书中规中矩,不足以抒发军人的壮志情怀,又花了若干年时间专攻草书。当他从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一一走过之后,才发觉王铎的草书更符合自己的审美观,更能充分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又用了两年时间,临写了《王铎草书唐诗》《王铎书法十辑》《王铎临淳化阁帖》《王铎书法精选》《王铎赠张抱一诗卷》等多种草书法帖。葛茯苓在精研一两家和广取兼收中,悟得行草书的用笔之道、结体之法及行间妙理。

葛茯苓于隶书用力最深。习隶之初,他痴迷于清代书画家金农的漆书,视金农《临华山庙碑》隶书帖如珍宝,爱不释手,反复临摹多年。继而又识《好大王碑》,喜其看似儿童涂鸦实则稚趣拙味十足,断断续续临了一年多。适逢其会又得著名书家刘云鹏先生指教,改习《石门颂》。《石门颂》为汉代大型摩崖刻石,雄健舒畅,为汉隶中的神品。其特征是结字大小不一,洒落有致,横画不平,竖画不直,遒劲有力,率真高古,有“隶中草书”之誉。经过三年多的研读临习,葛茯苓深深被《石门颂》之魅力所吸引。其笔画之涩入涩出,结构之权变安排,体势之灵动朴拙,已成为他常年习书的必修课程。近年来,他除了坚持临写《石门颂》外,又临写了《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等汉隶,带着一种从感性到理性、从共性到个性的审美追求,从外在形式向着精神特质上聚焦。他的隶书便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外化,具有大璞不琢、拙劲大气的风骨神韵。

进入21世纪以来,葛茯苓开始醉心于榜书。所谓“榜书”,又称“擘窠大字”,是一种浩然之气磅礴而出的书风,最能抒发书者的情操胸臆。为了写好榜书,他临过米芾大字行书《湘西诗帖》、陈献章的茅草书,以及本来就是摩崖大字的《西狭颂》《封龙山碑》,同时他又借机观摩陕西碑林、泰山刻石,访察北朝摩崖、庙堂匾额,心追手摹,了然于胸。他的榜书多取法米芾、王铎的行草书,或用《石门颂》、金农的隶书,或把几种隶书与魏碑结合起来,从10厘米大的字开始,循序渐进,不断增大字径。葛茯苓把在行书、草书、隶书上所达到的成就,直接作用于榜书的形态之美、力度之美、气韵之美和精神之美,使他的榜书气盛力满、势强神爽、大气磅礴,形神兼夺,表现出一种生命运动的神采。

显然,葛茯苓是具备深厚传统功底的书法家,但他又不是“泥古不化”者,而是研究传统和感染时代气息并重的创新者。他书写的内容多是积极向上,与现代人情感相通的古诗名联以及发人深省的妙语箴言,他书写的形式是深厚的国学修养弥漫于字里行间的笔歌墨舞,显示的是对传统书法精神的整合,是对奠筑在前贤基础上的法度归纳,是在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中追寻时代品格的价值取向。他的每幅书作都不是随意之作,都是恪守法度、临创结合、惨淡经营的产物。比如,他在草书的创作之前,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把书写内容的时代背景和内涵搞清楚;二是把书法创作的每个字草法弄准确。整幅书作尽量取王铎草字,王铎没有的再用其他书家的,然后连贯起来写三五遍挂到墙上,从字法、笔法、章法上反复推敲,最后才正式落墨,以传达书中之情、文中之意。这种认真严谨、讲究理法的创作态度,当是军人素质的使然。

多年来,这位由部队培养起来的书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他的行书取法米芾,旁参“二王”,清畅遒厚,包骨藏筋,劲健峻拔,先后参加了“米芾杯——首届全国名家邀请展”“中华军魂——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书画邀请展”“博古开今——一带一路书法邀请展”,荣获“第九届重阳节书画大赛”书法银奖。他的草书得益于王铎,兼容王羲之、孙过庭、张旭、怀素等诸家笔意,热情潇洒,恣肆放任,气势舒展,落落大方,追求力感与神趣的自然天成。其书作曾参加山东省一次笔会,那种颇具王铎气骨的草书,得到了与会行家里手的交口称赞。他的隶书以《石门颂》为根基,又融进多种汉碑变化之法,形成了灵活自然、沉着拙健的自家风格,蕴含着方正遒古、端庄超逸之天趣。多幅作品曾五次与现任安徽省书协主席吴雪等三位著名书画家举办联展,其中用六尺整纸书写的《沁园春·雪》应视为葛茯苓的隶书代表作,所展露的源于《石门颂》又离于《石门颂》的书风,受到了书坛名家广泛好评。他的榜书更为令人称道,普遍认为写出了不俗的水平,尤其是他在2015年创作的“精气神”榜书,不仅入选了中国书协、美协、行为法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廉政书画展”,还受到中国收藏家协会前会长闫振堂先生的赞誉,说他的榜书“精气神”饱含苍劲之力、雄浑之气,写出了书法的精、气、神。

▲隶书 毛泽东《沁园春·雪》

▲草书 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品读葛茯苓多种书体的书法作品,仿佛目睹了传统文化的正大气象在他手中对接继承,似乎触摸到他在东方文化中顽强求索所留下的累累印记。这里有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的坚毅,有关注人生、触景生情的亲切;这里有理论致思、变法图新的顿悟,更有军人优秀传统的陶染和浸润。他的每一笔画、每一个字、每一幅书作,都体验着生命的情意,折射出书家的思考和品格,蕴含着他对民族、国家所担负的责任。这就是葛茯苓书法的灵魂所在,是他的戎马生涯所孕育的书魂。

如今已“解甲归田”的葛茯苓,已从业余书家转变为专业书家,相较而言,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心系翰墨,投身书法,探索的脚步未曾停歇。依然年富力强的葛茯苓,依然每天挥毫不止,用他那笔法灵活多变、结体奇姿百出、章法大开大合的一件又一件意悠境远的作品,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书法艺术的继承、弘扬和光大默默地奉献一已之力量。他无名利之心,只求书法技艺的精益求精;他无骄躁之意,谈艺论道,大有谦谦君子之风。他说自己“永远走在书法‘承古嬗新’的路上,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彰显个性,向着更富于现代意识的境界迈进。”这就是葛茯苓的“书道”所遵循的原则和坚持的方向。

不可否认,葛茯苓的书法艺术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其雄强豪放、磊落洒脱、刚柔相济而又蕴含军魂的朗朗书风已经形成,但我不敢说他的书艺已尽善尽美,也不敢说他的书艺已脱去古人窠臼,甚至觉得他取得的别具一格的书法成就也仅仅是开始,欲臻大成,并充分弘扬东方文化的精义,还有必要进一步地扩充学养,在更深入地“学古入古”中“出古出新”,以拓展完善自己的艺术。这是我们可以期待的。

贾德江 2021年8月30日完稿于北京王府花园(作者系著名出版家、美术评论家、画家)

    责任编辑:李志慧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