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是由知名作家丁捷编写的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通过八名落马官员的口述纪实,真实再现了他们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他们虽然起点有别,际遇各异,但最后却殊途同归,身陷囹圄,其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发人警醒。
“在成功的前半路,他们大多是激情洋溢、奋进向上的,在攀爬到一定高度,获取了权力之后,他们就迅速滑向了焦躁和颓败的后半路,并有朝一日在那里彻底摔倒,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追问》一书用口语化的语言,详尽描绘了落马官员从违纪到违法的演变过程,深刻剖析了他们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挣扎,生动勾勒出他们灵魂堕落的轨迹。
“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时,才会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为什么有的人被彻底打垮后,依然无法追问自己内心的真实?”书中的题记留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
年轻干部的成长与发展始终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然而近年来,一些年轻干部落马的消息开始见诸报端,引发公众关注,这些90后,甚至95后的年轻干部,本应成为新时代的楷模和表率,却因沉迷于网络游戏、热衷于炫富攀比等不良行为,逐渐迷失了方向,最终在诱惑面前无法自持,走上了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犯罪道路,令人深感痛心和惋惜。作为基层年轻干部,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殷切期望和教诲,始终把牢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坚决守住拒腐防变的底线,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一是常读“万卷书”,扣好政治立场的扣子。读书、修身、立德,乃立身之本,从政之基。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读书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多读书、读好书,紧扣“学通、弄懂、做实”三个关键词,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在不断学习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真正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在读书学习的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将理论知识与自身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相结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升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远离“高压线”,常照廉洁自律的镜子。“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大文豪苏轼在《赤壁赋》中的这段话展现了清风般的高风亮节。我们应当深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贪腐往往始于微末,一次饭局、一次聚会,稍有不慎便可能沦为腐败的温床。贪腐一旦滋生,便如潘多拉魔盒般难以收敛,一次纵容便会有无数次的放纵。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小节”,实则如同温水煮青蛙,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其中,待到醒悟时往往已悔之晚矣。作为青年干部,我们更应从日常小事小节做起,严于律己、慎独慎微,对任何形式的贪腐行为保持高度警惕,做到自警、自省、自重、自律。同时,我们要深入学习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领会《党章》《党规》《准则》《条例》以及宪法等党纪法规的精神实质,不断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三是涵养“为民情”,走好为民服务的路子。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虽然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但是由于工作经验尚浅,与群众沟通交流尚显不足,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脚下有泥,心中不慌”,我们不仅身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要“俯下身子”,主动走进田间地头、群众家中,虚心向群众请教,虚心向群众学习,广泛听取群众在人居环境、文化生活、产业发展、干部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为民所想、为民所急、为民所忧。
四是净化“生活圈”,融入积极向上的圈子。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正常的人际交往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选择交往对象,积极与人民群众和先进模范建立深厚的友谊,共同构建纯洁健康的“朋友圈”。同时,我们必须清晰划定个人情感与党纪国法的界限,不因私情而动摇原则,不为所谓的“朋友面子”而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把握好移情易性的尺度,经常进行自省自警,用健康有益的爱好和生活习惯来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砥砺品格。要守住亲情关,对亲友的不当行为要循循善诱、时常提点、及时规正,用自身行动为家人树立清正廉洁的标杆,在日常点滴中涵养良好家风。
时间不可以重来,但过往可以回忆;人生不可以复制,但教训可以总结,《追问》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作为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奋斗者,我们青年干部更应以《追问》中的反面典型为警示,以此为镜,坚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清正廉洁、担当作为、无私奉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郑锐)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