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下腰,卯足劲,左手抓麦子,右手挥镰刀......”近日,阜阳市程集镇王湾小学的师生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午收,五年级贾梦熙、张欣悦谭玉然等十多名学生在社团老师魏占东的带领下,加入了“农忙”大军。
第一次动手割麦子,着实让这些“小农民”兴奋不已,经过简单培训后,孩子们很快地掌握了技巧,他们左手揽起一缕麦子,右手挥动镰刀,伴着“嚓嚓”的节奏,一把把麦子迎镰而倒,路过的村民们纷纷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收割过程中,师生们论起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家家庭收入的变化,用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数据,“数说”我国脱贫攻坚重大成就,讲述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们听后油然而生的自豪溢于言表。“从去年10月播种,到今年5月收获,我们见证了从一粒种子到风吹麦浪的全过程。”学生韩芷月说。
王湾小学地处程集镇贾庄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事不陌生,如何增加农事活动的新鲜感和参与热情,王湾小学的教师们花费了颇多心思设计出“劳动+STEAM”综合实践课程。
除了晾晒麦穗、碾麦去壳、品尝新面、 炒大麦茶让学生切身体会辛勤劳动后自给自足的幸福感外。制作麦哨、创作麦秆画、麦秸工艺品......一场把秸秆变废为宝的美育课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麦秸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选材于天然植物小麦的秸秆,要经过“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组合”等等14道工序才能完成,曾经作为贡品供皇室使用,被称之为“金色的艺术”......在手工老师罗红艳、陈蒙蒙的讲解中,孩子们惊异的发现农作物和艺术品并不是两条的平行线,而是能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杆茎经过一番贴贴粘粘,也能变身成好看的装饰画。
师生们将挑选出的粗壮麦秆放到锅里煮十分钟,再把麦秆捏成扁扁的长条后,用刻刀冲开,罗红艳老师从家里带来了低温熨斗,指导学生将弯曲不平的麦秆反复压烫,使它光滑平实。同学们按照罗老师教授的方法,用铅笔在麦秆纸上画好图案后,沿着墨线,仔细地剪出各个部分,小心地贴到衬板上,原本不值钱的麦秆,通过大家的动脑动手变废为宝,做成了充满童趣、富有新生命的画作,孩子们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麦秸画,脸上露出了满足和充实的笑容。
眼下,劳动教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王湾小学“田间课堂”学农事颇为特别,学校并没有把把播种、收获作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教育开展,而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劳动能力,注重让孩子学会劳动技能的同时“由表及里”,挖掘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劳动中真正学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今天对劳动的态度决定了学生未来对生活的态度”,当记者提出“随着孩子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或许孩子们将来根本用不到这些劳动技能”的问题 ,校长任丽也给出了坚定的回答。她坦言道,对农村学校而言,随着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机器可以替代人的劳动,但永远无法替代劳动育人的价值,学校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喜欢上劳动,培养出学生的劳动技能,只有在校园中创设出全方位的“活”的劳动教育生态,才能更好地重塑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智慧,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刘银燕 罗宁 本网记者徐徐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