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田间地头看春耕——《安徽青年报》学生记者走近阜阳种粮大户

2024-03-26 11:26:36   来源:安青网

采访李怀强 □李怀萍/摄

春日的阳光洒在阜阳市广袤的田野上,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麦地里,一排排绿油油的嫩苗迎风摇曳,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这春风荡漾的日子里,阜阳市颍东区口孜中学的五名本报学生记者抓住春日大好时光,跟着当地的种粮大户李怀强,走进麦苗地、玉米仓库和花菇种植园等,感受现代农业,体验火热的乡村振兴,在田间地头了解春耕。

李怀强,“80后”种粮大户,阜阳市颍东区口孜镇王老庄村村民。1995年开始承包土地5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此后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支持引导下,他种粮的积极性更高了,靠种地致富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从1998年开始,他3次扩大了土地承包面积,2000年承包面积达到280亩;2023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60亩;他通过各项技术措施落实,仅2023年一年,小麦玉米总产达到100多万斤。  

李怀强还与妻子张艳一起成立了家庭农场,种植花菇,年收入20多万元。2022年,李怀强被聘为颍东区科技特派员,指导农户开展生产,带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

在希望的田野上

□九(1)班  刘依晴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有这样一群人坚守在田野,在太阳下默默奉献着,为亿万人的餐桌播撒希望,他们就是奋斗在农业战线的农民朋友。作为学生记者,我有幸在老师的带领下采访了种粮大户李怀强,听他讲述农业工作的辛勤与智慧。

李怀强是当地农业种植的佼佼者,从最初的几亩薄田到如今管理着数百亩土地,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农业的热爱,更是他勤恳的劳作和对粮食种植技术的深入钻研。1998年,他申请成立了家庭农场,购置了收割机、旋耕机等机械,在辛勤的劳作下,李怀强的农业种植路越来越广阔。

“叔叔,听说你家承包了好几百亩土地,这些都是您家的麦田吗?逢忙时节得请多少人帮忙?”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麦田,我不禁问道。“我家于1998年申请成立了家庭农场,到丰收季节,我们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干,吃到嘴的粮食,我们是一粒也舍不得丢。我和妻子,再请两三个人帮忙,差不多就忙得过来。”李怀强说。

“叔叔,听说您还是颍东区科技特派员呢。”

“是啊,刚开始承包土地,我们科学种田还存在差距,于是我们一方面买些科学种田的书籍研究,一方面在种植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我们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渐渐地,我们种植粮食有了一定的技术。2022年,我被聘为颍东区科技特派员,带领全村人科学种田,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李怀强说,“现在我们承包的土地有400多亩,全面机械化耕种、施肥、收割,比过去人力种十几亩地还轻松得多呢。今年风调雨顺,夏粮丰收在望。”

习近平爷爷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可见粮食安全是何等的重要,“藏粮于技”保证粮食安全,关键还是靠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核心技术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确保粮食安全,确保百姓吃得放心。这次采访,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胖墩”采摘间

□九(4)班  华传超

温暖的阳光透过“小胖墩食用菌”种植大棚,照在了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上,大家正忙着采摘工作。大棚里一簇簇花菇长势喜人、菇头硕大,最大的大约有1斤。

怎样让村里不外出的农民找到活干?“80后”种粮大户张艳开辟出另一条致富路,她和丈夫李怀强商议,种植花菇。

“花菇这东西特别金贵,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的要求特别苛刻,稍有照顾不周,它就会给你颜色看看。”李怀强告诉我们,“今年我们是第一次尝试种植,没想到收获成果还不错。我们投资10万元,建了10个大棚,年前年后,花菇陆续上市,收益十多万元,不仅自己受益,还带动一部分农民就业。”李怀强说,“最开始种植时,面临的一个主要是技术问题,为解决花菇种植技术这个硬核问题,我们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带领工人到曹庄村花菇种植基地实地考察,并从河南省聘请对食用菌种植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员进行指导,选派村里技术较好的工人对花菇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测适种,精心进行栽培管理和全程跟踪监督,确保试种获得良好收成。”李怀强说。

“花菇每个菌棒10元,一个菌棒能出5到7斤花菇,现在市场上批发价大概二三十元一斤。年前年后我们收益还是比较可观。后期还有两茬收成,还能卖个十几万元。”张艳看着菌棒计算道。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在未来应持续关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通过这次田间采访,我受益匪浅,觉得不虚此行。

在丰收的“金山”上

九(3)班 刘雅琪

 刚刚走到村头,就听见隆隆的机器声,这是种粮大户张艳家庭农场正在用收割机脱玉米粒,走进仓库,金黄的米堆成了山,远远望去,金灿灿、黄澄澄,名副其实的一座座“金山”。正在脱玉米的李怀强说:“这是去年秋收的玉米,由于工作忙,再加上之前玉米没有地方晾晒,就放在仓库慢慢风干。去年的玉米长得好,你看这玉米棒多大,矿泉水瓶一样大,多喜人,没白忙活。”说话间,他还拿起玉米棒展示给我们看。

眼前的一大仓库玉米,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仓库外还有一排排存放玉米的架子,宛若长龙。李怀强说:“现在玉米价格一块一左右,全部脱完可以有40多万斤,就是四十多万块钱。”听得我们不由瞪大了双眼,原来种地也这么有出息啊!帮忙干活的邻居王老汉说:“以前生产队都没收过这么多玉米,现在这些年轻人科学种田,真是了不起。”

在脱粒玉米的现场,雇来的几位工人不停地用大木锨往大型收割机里铲玉米棒,另一位工人不停的把玉米轴往外铲,工人们配合默契,不一会,收割机粮仓里就储存满了,黄澄澄的玉米粒像流水一样倒入翻斗车,运往另一个储存仓库,一套工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工作效率可高了。

李怀强告诉我们:现在,不少乡亲外出务工,就把家里的土地流转出来,还有的农民把土地流转后再到农场打工,比自己种地更合算,合作农场的土地也在慢慢增加,种植技术要求也更高了,娶不到好媳妇一辈子,种不到好庄稼一季子。种庄稼来不得半点马虎,应时而种,应时而收,不能错过一点时令。今后,我们必须在“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上下功夫,带动更多乡亲持续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是我们共同心愿。

(刘怀萍 本网记者 徐徐)

    责任编辑:李志慧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