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典籍中的安徽】

礼让佳话传颂三百年 时代新曲唱响“六尺巷”

安徽省图书馆和桐城市图书馆珍藏《桐城两相国语录》 “桐城父子宰相”家风家训教泽绵长
2025-01-23 10:22:05   来源:安徽商报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来到桐城市六尺巷。总书记指出,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六尺古巷,懿德流芳。家风家训,源远流长。六尺巷经历三百多年风雨沧桑,见证张吴两家和谐礼让的美德世代相传。而在这背后,则是两家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的熏陶和传承: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张英,用一封家书化解了邻里纠纷;他和他的儿子张廷玉更是以《聪训斋语》《澄怀园语》影响后人治家。

安徽省图书馆藏民国铅印本和桐城市图书馆藏清光绪六年刻本《桐城两相国语录》正是张氏父子“承先启后”的家训合集。张英一生将“立品、读书、养身、择友”奉为座右铭,而其子张廷玉恪守家训,教导子孙后人“知我之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

1月16日上午,由省委社会工作部、安庆师范大学合作共建的安徽省六尺巷工作法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如今,六尺巷已升华为一种文化和精神,形成了“六尺巷工作法”,续写着动人的“时代佳话”,历久弥新。

佳话“火”了三百年 六尺窄巷无限宽

“六尺巷不止是在当下‘火’了,实际上这一佳话已经‘火’了三百年。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是良好的家训家风代代相传的薪火。”新年伊始,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再回故乡,重走六尺巷。看到六尺巷游人如织,他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桐城六尺巷不仅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巷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礼让、互敬包容精神的象征。”他表示,“人们游览六尺巷,发现巷子其实比较窄,仅有约两米宽。很显然,它的‘宽窄’早已不在这‘六尺’上,而是其中体现出来的和谐礼让的精神境界无限宽广。”

“对于做人处事,张英一生主张要以谦让、益人为本。”江小角说,这恰恰体现在六尺巷的邻里相处之道中,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佳话。清代康熙年间,张英在京城为官时,邻居吴氏建房欲占张家隙地,家人向张英反映,而他则回复了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此后,张家主动让出三尺地基,吴氏被张英的宽怀大度所感动,同样撤让了三尺,由此留下了六尺巷,以及传颂三百年的六尺巷礼让故事。

今天,人们寻访六尺巷景区,巷子东西两头的“礼让”和“懿德流芳”两座石牌坊巍然耸立,百米长的巷道虽然几分钟就能走完,却让人感慨万千。

经过改造、升级,目前整个六尺巷景区由张府、吴府、相府遗存、六尺巷和勺园等组成,规模相当壮观。景区内有“谦睦令名垂万年——桐城吴府及吴氏家族文化陈列”“帝许江南第一家——张英张廷玉生平事迹暨桐城清河张氏家族文化”“上善之德——中华礼让文化陈列”等专题展馆,让人们能够更全面地重温六尺巷这一段佳话,感悟其丰富内涵。

泛黄古籍见证沧桑 当代新著传扬遗响

治家有术、教子有方。张英三百多年前所作的诗,是其家训家风质朴而生动的体现。

在安徽省图书馆,记者看到了清康熙刻本张英撰《笃素堂集》,以及民国铅印本《桐城两相国语录》。《语录》包括张英撰《聪训斋语》二卷、《恒产琐言》一卷、《饭有十二合说》一卷及张廷玉撰《澄怀园语》四卷。在桐城市图书馆,记者一睹清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澄怀园语》真容,泛黄的纸张透出岁月的沧桑。该馆还藏有清光绪六年(1880)刻本《桐城两相国语录》,同样珍贵。

《聪训斋语》二卷共51则,是张英所著的家训;《澄怀园语》四卷共239则,是张廷玉秉承其父张英《聪训斋语》之旨而撰写的家训。

张英良好的家风,让他的后代都有所成就,使《聪训斋语》中的谆谆教诲更具说服力。其中,张廷玉作为其次子成就最大,历仕康雍乾三朝,重视建章立制,勤勉于职,廉洁奉公,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三子张廷璐,三任江苏学政。六子张廷瑑,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民间坊称张家是“父子双宰相,一门六翰林”。

这两部家训在清代至民国时期曾多次再版,如果在上海图书馆“中文古籍联合目录及循证平台”上按书名检索,就会发现它们的踪迹广布天南地北。江小角表示,《聪训斋语》不仅使张英的子孙后人受益匪浅,同时也被名人方家所看重,特别是清朝重臣曾国藩对张英推崇备至,赞誉尤高,要求其子孙后人终身诵读。

二十六年来,江小角、陈玉莲点注,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父子宰相家训》对这两部古籍进行全面系统地注解,帮助当今的人们更好地汲取张英、张廷玉家训中的营养,从1999年出版至今,已经过多次修订再版,一印再印,仍是洛阳纸贵,一书难求。

传授处事为官之道 张氏家训教泽绵长

“欲行忍让之事,先须从小事做起。”“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张英在《聪训斋语》“世家子弟处世之道”中写道。

“这些家训主要围绕青年人尤其是世家子弟如何通过读书、择友、俭用提升自身修养、培养坚韧正直的品格、乐观豁达的心态,以此从容应对人生中的挫折、困窘、诱惑;同时阐述了自己做官的理念和行为准则,以及如何成为称职又省心的父母。其中俭用、自守、慎交游、以身作则是贯穿始终的四个关键词。”安徽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周亚寒介绍说。

在六尺巷景区,清廉是景区展陈的一大主题。张氏家训提出为官的首要准则是廉洁自律,守正奉公,其次是人生须有所寄托,勿存侈心,即为官也可以有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但要懂得节制,守住边界。

“侈心一起,便无止境,对有心利用的人来说就是可趁之机。”周亚寒用近年来热播的影视剧《人民的名义》作比,剧中高育良家中摆放的名贵盆景和陈岩石收到一大堆花鸟盆栽后主动报告纪委,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就为结局埋下了伏笔。“张英心向隐逸,曾设想在家乡桐城龙眠山营造一个小型的景观园林,在京城里因为居住地条件有限,就种了几盆普通的花草,日常生活用品也十分俭朴。”周亚寒说,细节之处,成败之鉴。

《桐城两相国语录》中的《恒产琐言》16则,教导子侄辈要珍视、善待田地,以及如何经营管理家里的田产使其日益丰饶而非渐趋破败;包括如何下乡课田收租,如何知道佃户是否称职,如何应对灾荒,如何合理规划达到收支平衡。

此外,《饭有十二合说》12则,则是以享用一顿简单而满足的饭菜来阐释远离尘嚣、恬淡生活的理想。

探索“六尺巷调解法” 创新实践“枫桥经验”

“六尺于心,心宽者无界。”在桐城市人民法院的一面文化墙上,这样一句话让每个看到的人都能心头为之一振。

2024年11月中旬,桐城市人民法院法官吴问银收到该市一家企业送来的写有“高效调解 公正司法”的锦旗,对该院在两日内顺利化解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表示感谢。

“这起案件的起因是因搬运工王某在给户主胡某某运送板材时损坏电梯,被物业公司起诉索赔五千余元。”吴问银介绍说,他仔细阅卷后,发现案件虽诉讼标的不大,但争议不小,“这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看似简单,实则牵涉各方,关系复杂,不妥善处理往往容易导致一案生而多案发。”

“为实质性化解矛盾,减少诉累,我先后多次电话联系物业公司及当事人,告知相关诉讼权利与义务,并积极联系户主,运用‘六尺巷调解法’,努力促进各方互退互让,以‘和’化纠纷。”吴问银说,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各方均表示愿意作出让步,王某与胡某某当场给付物业公司电梯损失费2000元,物业公司放弃其他诉讼请求,案件纠纷得到快速高效、圆满地化解。

何为“六尺巷调解法”?经过大量审判实践,桐城市人民法院将传统优秀文化价值与和谐司法理念有机结合,探索形成“六尺巷调解法”,吴问银法官又根据中医“望、闻、问、切”的方法,总结提炼出矛盾化解“听、辨、劝、借、让、和”的“六步走”法则,把“‘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贯穿于家事纠纷、邻里纠纷、合同纠纷等各类民商事案件立案、审判、执行三个阶段,分布于诉前、诉中、诉后三个环节,通过“倾听诉求-辨明是非-劝解疏导-借古喻今-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实现调解规范化、情理化,推动案结事了人和。

“用六尺巷的历史智慧调纷争、解矛盾,在我办理的案件中,庭前的调解成功率达到90%以上,绝大部分的纠纷被化解在基层。”吴问银介绍说。

2023年,“六尺巷调解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六尺巷 六步走调解工作法”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并作为全国31个“枫桥式工作法”入展枫桥经验陈列馆。

张吴后人赓续荣光时代新曲接力传唱

“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尝将四语律身训子。”三百多年过去了,六尺巷在岁月无声中讲述古老的故事,而张吴两家后人则在时代变迁中延续、传承、坚守、发扬。

“总书记对六尺巷典故这么关注,对礼让一事评价这么高,作为张氏家族后人、社区工作者,特别骄傲。”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居委主任,非遗项目六尺巷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耘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六尺巷时,他当时就在现场。作为张英的第十二世孙,如今他在倾力传播六尺巷故事,弘扬六尺巷文化和精神。

“这些年来,我先后当选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我们社区其实原来叫胜利社区。全国各地叫胜利的地名太多了,我在两会上提了建议,经过申报、论证,2018年11月,经民政部门批复,正式更名为六尺巷社区。”张耘告诉记者,六尺巷社区更名,既是尊重历史传统、回归地域特色,也能使谦和礼让的六尺巷文化和精神得以更直观地呈现,在潜移默化中弘扬开来。

“作为非遗项目六尺巷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我现在有一个梦想,就是能不能把这个非遗项目晋级成为国家级。”张耘介绍说,社区成立了六尺巷志愿讲解服务队,常年开展义务讲解志愿服务,帮助外地来的游客更好地理解六尺巷故事的内涵,将六尺巷故事的精髓更广泛地传播出去。

而作为一肩挑的基层社区负责人,张耘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六尺巷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如今,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逐步扩展运用到桐城市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形成了“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基本内涵,“源头治理、多元共治、和谐共享”为主要体系,以“党建领事、礼让和事、村民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核心内容的“六尺巷工作法”,300余处“六尺巷调解室”覆盖了桐城市的基层单位。

而今年1月新成立的安徽省六尺巷工作法研究中心,首批聘请32名研究员,通过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探寻治理规律,解锁善治密码,用好“六尺巷工作法”等有效方式,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通过阅读张英、张廷玉的诗文集及相关的清代史籍,我们对张英、张廷玉父子为官做人之道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而品味《聪训斋语》《澄怀园语》中的家训家风精髓,更能让我们认识到六尺巷精神的可贵。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六尺巷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和谐共处的范例。”江小角说。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乔剑

王素英 任逸玮 通讯员 周亚寒 朱璇 文/摄

    责任编辑:祁梦宝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