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安徽省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时政要闻 >正文

新春走基层丨在劳务输出集中地阜阳,看春运“三变”

2025-02-10 10:31: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合肥2月9日电题:在劳务输出集中地阜阳,看春运“三变”

  新华社记者戴威、何曦悦、胡锐

  农历正月十二,清晨六点。阜阳西站站前广场已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填满。

  安徽阜阳这座劳务输出大市,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考”。数不清的旅客,带着对新一年的希望,出发远行。

  这一天,记者来到阜阳西站,与行色匆匆的旅客、坚守岗位的铁路工作人员一起,感受春运中悄然发生的三种变化。

  旅客在阜阳西站排队检票乘车。(张续亮 摄)

  ——客流流向越发多元。

  离发车还有半小时,准备前往合肥务工的孙祥带着行李赶到了车站。

  “前几年,我们同乡大多在浙江、江苏务工。这两年,省内也有许多就业机会,不少人选择留在本省工作。”孙祥说,今年是他第一年到省会工作,他的新年愿望是“一家人平平安安,自己能多挣点钱”。

  穆书雯是当日车站值班站长。今年是她在工作岗位上经历的第15个春运。对阜阳这个人口大市的春运变化,她感受格外真切。“阜阳春运客流经历了从最初向珠三角流动,到长三角、杭甬地区的多点开花,再到近年来省内客流占比提升的变化。”穆书雯认为,这些变化的背后,折射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此外,“反向春运”和春节旅行同样让客流流向发生改变。穆书雯说,以往人们的单向过年如今变成了双向奔赴,春运途中,有在外务工的人们回乡探亲,也有不少人“反向过节”,选择去大城市和在那里工作的孩子过年。

  ——设施、服务越发完善。

  2019年,高铁阜阳西站启用,阜阳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曾几何时,春运最高峰时,阜阳站站前广场上有超过一万名等待进站的旅客。为了让旅客们不在寒风中等候,站前广场搭建了不同颜色的临时候车大棚,分别代表前往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方向。

  “那时候人多得不行,在大棚里找个落脚地都难。大包小包挤在一起,孩子的哭闹声、大人的交谈声,乱成一片。”旅客李民俊回忆道。

  如今,刷证进站的便捷方式,大幅缩短了旅客的候车时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2024年,阜阳站的“候车大棚”完成了它的使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阜阳西站值班站长穆书雯(前右)为旅客答疑解惑。(张续亮 摄)

  除了硬件设施的改善,铁路服务也在持续升级。

  “以前坐火车回家,车厢里空气不好,座位又硬,一路下来腰酸背痛。现在坐高铁,不仅速度快,可调节座椅舒适多了。” 旅客赵女士说。

  从拥挤嘈杂的绿皮车到整洁舒适的高铁车厢,从拥挤的候车室到宽敞的候车大厅......种种细节的变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印记,也有铁路人的不懈付出。

  “过去坐火车,很多人在旅途中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就怕卫生间环境差。”车站工作人员刘娟说,现在他们白天进行动态保洁,每晚还会开展深度清洁,不仅要保证卫生间干净整洁,连座椅都要仔细刷洗。

  ——旅客行囊越发轻便。

  在穆书雯看来,如果把春运变迁看作一部时代纪录片,旅客行囊的变化便是其中最直观的影像。

  “2010年,我刚工作那会儿,春运的列车就像一个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仓库,车厢过道里、座位下,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蛇皮袋。”穆书雯说,那些在外务工的旅客,经常要拖着装满被褥衣物的包裹,在拥挤的车厢里,艰难地挪动着,只为找到自己的座位。

  “记得有一次,一位大叔的蛇皮袋底部开了线,里面的衣物‘哗啦’一下散落一地,他又着急又尴尬,周围的乘客纷纷帮忙,七手八脚地帮他把东西捡起,又重新塞回袋子里。”穆书雯眯起眼睛,仿佛回到了那个场景。

  如今,人们离家的行囊越来越轻。走进候车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轻便时尚的行李箱。

  “现在网购都很方便,绝大多数东西都能从网上买到。今年,我只从家里带了一些母亲做的腊肉。”在候车大厅,即将前往苏州务工的刘子飞说,“带上它出门,心里踏实,因为有家的味道。”

  尽管行囊变得轻便,可那份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一如从前。

    责任编辑:杜宇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