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旅,一头连着市民消费,一头连着农民收入,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乡村文旅作为产业来经营,背后就有投资融资、管理运营等可持续性的考量与挑战。
截至2024年末,安徽银行业针对乡村文旅产业,推出信贷产品近百款,乡村文旅产业贷款余额571亿元,同比增长14.3%;保险机构推出适用于乡村文旅相关保险产品20余款,保障金额超6000亿元。
570多亿元的贷款余额表明,安徽乡村文旅的信贷融资路无疑是通畅的。那么,钱“进村”、村“出圈”,进而持续激活乡村IP的“流量”、带动乡村创业就业“留量”,这样的逻辑如何“跑通”?
多元化增信
春节假期,铜陵犁桥水镇的夜晚华灯璀璨、流光溢彩,非遗市集人头攒动,民俗表演赢得阵阵喝彩。而在3年前,这里虽有“梦里水乡”之称,但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移居城市,越来越多的老房子逐渐荒废。
乡村旅游作为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一环,让犁桥水镇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最初的规划中,我们在充分利用水乡犁桥的自然景观、保护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建设皖南民俗文化博物馆集群和保护水乡生态的涵养观光亲水带等,建设集民俗文化展示、农耕文化体验、水乡休闲旅游、非物质文化展示与传承、研学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项目。”铜陵犁桥水镇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因为资金有保障,项目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大型文旅项目开发成本高、周期长、前期回报率低,而文旅产业主体又普遍缺乏合格抵质押品,易出现阶段性现金流短缺。
融资难题何解?安徽金融监管局一级巡视员施其武介绍,安徽鼓励银行机构优化贷款结构,充分考虑项目剩余经营权期限、预期运营收益等因素,合理设定贷款期限和还款安排。“目前,相关项目贷款期限在10年以上的占86%,最长可达20年,还款金额前期少、后期多,大大缓解了项目运营资金压力。”施其武介绍,安徽金融监管局会同省文旅厅,梳理乡村旅游重点项目475个,向银行机构推介对接,加大资金支持,全力保障项目建设。
“3年前,在得知犁桥水镇项目之后,铜陵分行及时跟进、为企业批复贷款1.3亿元助力项目建设,犁桥水镇正式成为4A级景区。”光大银行合肥分行副行长刘晓雷告诉记者,“2024年12月底,再次审批流动资金贷款8000万元,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支持。”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多家银行正积极探索多元化增信方式,创新利用景区收费权、停车场收费权等合格抵质押物,并整合各类担保资源为项目增信。“在为西递古村项目提供超亿元贷款时,我们创新采取‘景区收费权质押+母公司保证’模式,有效支持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
差异化服务
“滴”,听到手机短信提示音,秦祖鹏忙打开手机,发现“200万元贷款到账了”!
新春伊始,在泾县蔡村月亮湾风景区开民宿的秦祖鹏干劲十足。“这几年,月亮湾风景区客流量越来越大,游客对住宿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秦祖鹏筹划在原住宿功能的基础上,增加餐饮、生态观光等服务,就在他为资金发愁之际,泾县农商行主动上门。
“没想到针对民宿行业,农商行有专门的‘民宿贷’产品。我申请的200万元的贷款,7个工作日就发放到位了,而且银行还根据贷款资质评定情况,在原5.47%贷款利率的基础上,下调2.37个百分点。”秦祖鹏说。
乡村文旅业态多元、场景丰富,涉及经营主体类型众多,这些经营主体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有较大区别,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类型经营主体的需求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池州市东至县红叶村,乡村“颜值”正不断提升。“为支持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我们创新‘1个村集体+2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域发展’的‘1+3+N’融合发展模式,‘一户一策’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徽商银行副行长徐广诚介绍,该行不仅支持村里4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19家家庭农场及农业合作社,同时还对规模农庄、农家乐以及479户农户进行了授信,累计授信已超1亿元。
面对文旅产业新的发展态势,金融机构纷纷行动起来: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推出“皖美乡村·农文旅贷”,重点支持全省文化旅游各类示范名单客户;推出“旅游商户贷”,支持3A及以上景区周边个体旅游经营主体;推出“皖农贷”,为全省家庭农场和农家乐提供2年至3年中长期流动资金支持。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为泾县文旅产业、庐江民宿、枞阳白茶等文旅类产业集群,制定客群服务方案,提供了批量融资服务。
此外,安徽还常态化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专题活动,聚焦“农家乐”、民宿等经营主体重点需求,推动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度;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选派银行机构业务骨干担任“金融服务专员”,紧扣文旅产业发展特点,专门设计精准灵活的融资方案,满足文旅企业季节性和项目性资金需求。
解信贷员之忧
支持乡村文旅行业发展,既要金融服务“量体裁衣”,也要各方力量“握指成拳”。
在走访中,不少一线信贷员坦言,乡村文旅多无有效抵押物,经营主体的信用等级也相对较低,以往大家积极性不高,怕有风险。
引导金融资源向文旅产业特别是乡村文旅产业倾斜,必须要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让其能贷、敢贷、愿贷。
围绕文化强省和高品质旅游强省建设的部署要求,安徽金融监管局出台《金融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聚焦“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乡村基础设施、旅游消费等重点领域,提出17项措施,真金白银强化要素保障。
各家金融机构也纷纷出台举措。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副行长彭军介绍,除了完善的产品体系,建行在金融支持乡村文旅方面配备专项政策支持:专门研究出台乡村振兴信贷抵质押品管理政策;将乡村文旅产业等乡村振兴业务纳入受理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分派、审批;安排专项财务费用,对投放到县域的贷款,在现有激励政策基础上予以上浮,支持县域和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制定优惠利率政策,对重点支持的乡村文旅项目和客户给与价格优惠。
“我们在尽职免责政策上给予倾斜保障。同时,打造专业人才、专家团队,不断提高文旅相关业务营销、审批、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发经营机构持续动力。”刘晓雷说。
文旅一业兴,市场百业旺。金融助力文旅产业发展,不仅支持供应端,也在需求侧发力。中国银行手机银行上线黄山旅游专区,为客户提供黄山旅游旗下包括特色线路、酒店、餐饮等旅游服务,还首创“金融+文旅+游戏”营销新模式,为黄山旅游官方小程序引流超2万人次;工商银行推出“智慧景区综合服务系统”,有效串联起景区、酒店、餐饮、零售、交通等整个旅游产业链上各场景,最大化满足消费者支付结算、优惠促销、分期付款等全链路需求,升级旅游业态和服务模式......
“乡村文旅,连着城市与乡村,能满足市民休闲需求,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加强对乡村文旅的金融服务支持,是金融机构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施其武表示,将在健全金融与产业对接机制、优化金融产品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助力安徽建设高品质旅游强省。
责任编辑:祁梦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