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坐落于池州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的星移联信卫星通信载荷智造工厂项目已全面加速推进,正紧锣密鼓地为下个月的正式投产以及今年底“池州一号”卫星的发射作着充分准备。“池州发展商业航天有独特优势。”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产业发展部负责人康桥说。近年来,池州凭借“非对称优势”破题,精准发力商业航天赛道。一方面,江南集中区土地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便利,为火箭发动机试车、总装等环节提供了天然的安全屏障;另一方面,我省将商业航天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池州借此势头,推出“基金+政策+服务”组合拳,设立20亿元产业基金,实施“绿灯给企业、红灯给自己”的极简审批机制,为产业链关键环节提供全周期支持。目前,池州商业航天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龙头企业星河动力已完成“智神星一号”可回收液体火箭的组装,发动机试车基地也已投入运营;2024年投资落户集中区的星移联信卫星通信载荷智造工厂项目将于下月正式投产,并计划今年底用池州造火箭发射“池州一号”卫星;此外,已有12个航天项目签约,总投资达155亿元。“我们不仅招引链主企业,更注重构建‘火箭+卫星+材料’的生态闭环。”康桥表示。
池州的雄心不仅限于单一企业。根据“一体两翼三基地”的规划,即以火箭制造发射为主体,以特色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为两翼,池州正致力于建设火箭制造、装备制造、特色材料三大基地,通过链式思维重构产业版图。“建设卫星互联网最关键和核心的环节有两个:一是运载火箭,二是低轨通信卫星。”星移联信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媛媛介绍。随着商业航天产业的加速崛起,卫星互联网也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池州及集中区对未来产业高度重视,以超前的眼光引进了商业火箭头部企业——星河动力公司,为发展卫星互联网提供了先决条件。“链主”企业的牵引作用显著,裂变效应凸显。作为国内首家实现火箭入轨的民营公司,星河动力的落户成为关键转折点。其研制的“苍穹”系列发动机覆盖300公斤至30吨的运载能力,填补了中低轨卫星发射市场的空白。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即将启动液体火箭智造基地二期项目,未来可实现年产20枚火箭的规模化生产能力。链主企业的磁吸效应迅速显现:唐山德厚机械投资11亿元布局航天轻量化部件生产,中科宇航新材料基地落地攻关耐高温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
如果说火箭是“飞天”的基石,那么卫星则是“织网”的核心。2024年初,星移联信卫星通信载荷智造工厂宣布投产,其研制的低轨卫星通信载荷技术壁垒高、价值占比超60%。“池州造火箭发射池州造卫星,将彻底打通‘天基网络’闭环。”彭媛媛透露,公司已与中国移动合作发射了“01星”,2025年底“池州一号”升空后,“平天”星座建设将正式启动。与此同时,江南集中区联合中山大学成立了先进材料实验室,突破透波材料等“卡脖子”技术,为卫星互联网提供硬核支撑。池州的实践表明,商业航天产业的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更是生态之争。其成功关键在于三点:一是“精准卡位细分赛道”,池州聚焦中低轨卫星发射与通信载荷制造,以差异化定位抢占发展窗口期;二是“政府-企业-科研协同创新”,通过“产业基金+专项攻关+人才飞地”模式,构建了“技术研发-中试-量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例如,星河动力与国防科技大学共建研发中心,星移联信引入清华大学团队攻关星载AI芯片;三是“以航天赋能传统产业升级”,航天级精密制造技术正反哺池州的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等产业。今年1月10日,江南集中区与唐山德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总投资11亿元,主要产品涵盖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及航天部件等产业配套领域。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9亿元,年税收将达到1.05亿元。池州商业航天产业链又在延展。航天产业项目在池州竞相开花结果,离不开池州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通过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市领导直通车制度,池州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的攻坚机制,为重大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以最优质的服务、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良的环境,推动项目快速建设投产。例如,星河动力安徽项目就是通过“基金+基地”的招商方式引进落户的。如今,池州正依托在航天制造领域独有的承载优势和适配能力,进一步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积极拓展低轨通信卫星载荷产品研发制造、工业无人机整机及零部件生产、航空航天发动机特种功能构件研发生产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快释放航空航天制造产业活力,向着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新高地不断进发。根据规划,到2030年,池州商业航天产业产值将突破200亿元。为实现这一目标,池州正加速布局。“去年,我们调整充实了主导产业推进专班,编制了商业航天产业规划,绘制了产业链全景图,制定并落实了《招商引资工作流程指引》等五项机制,重点推进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康桥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