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安徽友进冠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进冠华”)生产车间,火红的铜水从出铜口汩汩流出,滚滚热浪点燃企业复工热情。
“2024年,我们企业产销阳极铜13.08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0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连续6年进入安徽省百强企业榜,连续3年跻身安徽省制造业五十强。” 据该公司总经理李智介绍,从初创企业发展到今天的成绩,友进冠华也曾一度陷入濒临破产的困境,经创新驱动和环保改造后才“涅槃重生”。
据了解,友进冠华规划了一张清晰宏大的技术创新路线图。在现有13项发明专利的基础上,该企业将依托多年来的技术储备和装备改进,三年内布局30余项发明专利以巩固公司的技术壁垒,并前瞻实施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生产能耗降至每年1.73万吨标煤的超低水平,度电产值达200元以上;同时形成每年4万吨标煤的对外供热能力,真正实现了“负能耗”的冶炼生产。目前,该企业正全面打造“风光储一体化”绿能利用系统,已建成并投运安徽省最大的用户侧储能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再加上直购绿电累积的绿证,自今年起,我们将建成从‘大门’到‘大门’的‘零碳工厂’!”李智说道。
在安徽,像友进冠华这样“老树发新枝”的制造业企业还有很多。近年来,安徽省工信厅以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为引领,大力实施智能绿色制造强省建设,通过“调结构、提效率、强供给、树标杆、促循环”等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布局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省工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十四五”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2%,超全国同期降幅4个百分点。
2025年伊始,绿色制造的“春风”便吹拂着安徽企业。近日,安徽省新增73家绿色工厂、7家绿色工业园区、1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入选新一批国家绿色制造名单,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绿色工厂311家、绿色工业园区3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53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在政策上系统性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安徽把推行绿色制造作为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从顶层设计到专项方案,从管理办法到资金奖补,系统性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先后印发《以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智能绿色制造强省的实施方案》等,均明确列出推行绿色制造专项;围绕工业领域节能降碳主攻方向,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作为《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安徽省工业能效提升计划》《贯彻落实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的重要内容。“十四五”以来累计奖补国家级绿色工厂162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2家,金额超1.6亿元,全省制造业企业把创建绿色工厂、构建绿色供应链作为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绿色制造标杆引领蔚然成风。
省市共育,多维度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安徽纵深推进“市-省-国家”三级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模式,全省各地市相继制定市级绿色工厂培育管理办法或建立市级培育库,全省共12个地市从技术改造、绿色金融、人才支撑、宣传推广、资金奖补等方面制定了支持政策,省市联动全链条打通绿色制造标杆创建通道,累计创建市级绿色工厂543家、省级绿色工厂648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11家,各级绿色工厂2023年度产值约为1.46万亿元,约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8.63%。强化国家级绿色制造标杆提质扩面,推动绿色转型之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目前全省绿色工厂既涵盖新型显示器件、光伏储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信息技术、汽车、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又涵盖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等传统产业,2024年度新增4个地市成功创建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园区覆盖全省近90%地市。
全方位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安徽塑造绿色化服务品牌,连年13年举办安徽省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碳培训,围绕绿色工厂创建、制造业绿色化发展进行政策宣讲及工作培训,常态化开展节能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实地把脉问诊节能降碳改造及绿色标杆创建疑难;搭建“四新”推介平台,每年发布工业领域绿色低碳技术产品及供应商目录,推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材料,从供给侧加力绿色标杆创建;强化监管与服务协同,发挥专业化队伍优势,开展绿色工厂专项节能监察,宣传能效提升先进企业典型案例,将企业能效对标提标作为持续提升绿色化水平的重要内涵,突出绿色制造对于节能降碳攻坚的支撑作用。
探索绿色低碳标杆创建链接优势,引导绿色标杆深化零碳创建,2024年4家绿色工厂及1家绿色工业园区入选安徽省首批零碳创建名单。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抓制造业绿色化发展主线,提质扩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发挥绿色低碳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擦亮安徽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责任编辑: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