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教育和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杨贤招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铜陵市作为传统工业城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职业教育必须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借力数字化这一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的“新引擎”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城市转型升级注入“技能动能”。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本质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在具体实践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比如铜陵市产业格局正在从“铜经济”向多元化转型,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布局,铜陵市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是加大“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制定《铜陵市冠名班、订单班和学徒制培养技能人才设班支持实施细则》,结合行业企业用工需求,通过现代学徒制、“大国工匠班”等形式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大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合作办学,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拟开设订单班、冠名班10个以上。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推动职业院校与本地龙头企业结对共建,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将企业技术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分类开展调研,围绕本市六大重点产业和企业,培育1个省级市域(县域)产教联合体,成立1~2行业产教融合联盟,建成3~5个现代产业学院,积极开展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县)域产教联合体、现代产业学院申报,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发展能力。
四是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调整机制。面向全市企业紧缺技能人才,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加强在铜院校2025年招生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加强智能制造、新材料、化工等相关专业(群)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五是加大政策保障支持力度。通过加大财政倾斜力度,重点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探索“职教高考”改革,办好“职普融通班”,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升学考试制度,拓宽中职生进入应用型本科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深度融入长三角职教协作圈,共享课程资源,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来看,仍存在“校热企冷”“学用脱节”“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需有针对性地突破。即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政府部门、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定期对接机制,实现人才联合培养。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技能人才进校园宣讲等方式,打破“职校低人一等”的偏见,提升公众认同感。同时,大力拓展适应性外延,比如立足乡村振兴发展,开办“乡村振兴特色班”;推动“职业院校下沉服务”,组织职业院校师生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形成“送教到企+技术反哺”双向机制。
责任编辑: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