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安徽青年报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安青网>安徽网事 >正文
宣城不断提升乡村含“艺”量、资源含“智”量和产业含“绿”量——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安徽往前赶】​“文房四宝之城”的山水新画卷

2025-04-16 10:43:55   来源:安徽新闻网

2025长三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日前在宁国市召开,有关地方政府与汽车产业投资商签订了项目落地协议,总投资72.8亿元的11个项目精准落地。

深耕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资源高效整合,着力构建现代生态经济体系,宣城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促进生态保护、经济增效与文化繁荣协同发展,精心描绘一幅提“质”逐“绿”的山水画卷。

融入“创艺”因子 乡村“活”起来

自皖南山区蜿蜒而出,青弋江水绕过马头矶,流经宣城市泾县琴溪镇马头村。明、清和民国时期,徽州地区的茶叶、纸张等货物外销以及从京、沪等地购进货物,大多由青弋江经马头转运,马头老街渐成舟车辏集之所,被誉为“泾川首镇”。

清明时节,江畔码头早无千帆竞渡,马头老街却迎来如织游人。漫游老街,村咖香气四溢,铁匠铺铮铮有声,裁缝老师傅笑呵呵地守着五十载的老铺子......人间烟火和文化艺术在此间对话。

推门走进枕江漫调咖啡屋,迎面可见宽敞的木楼梯。三五客人点上咖啡,在此品评休憩。坐在阶梯上稍稍抬头,不大的天井处设置了自动幕帘遮住日光,投影幕布上正在播放电影《长安三万里》。

“我第一次来这处明清老宅,就被深深吸引,特意把木楼梯设计成阅读空间和观影区。”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村咖主理人陈胜熠侃侃而谈,“一桌一椅都凝聚着我们的艺术巧思,这处舞台是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的完美结合。”

宣城市地处长三角腹地,是“长三角之心”,也是吴越文化和徽州文化交汇地,素有“上江人文之盛首”的美誉。

“广袤的乡村是文艺工作的大舞台,我们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逐步打响了‘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品牌。”宣城市文联副主席许俊告诉记者。

4月2日,“千年马头 艺美相见”艺术乡村现场会在马头村举行。自2018年开始,宣城市在宁国市西村村探索艺术乡村建设路径,2021年起将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至24个村,用文化和艺术因子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到皖南度星期天”悄然流行。

一个村庄,就是一道风景。近年来,宣城市“皖南星7天”艺术乡村累计开展各类文艺活动367场;累计协调各方投入资金达2.1亿元。2022年,该市艺术乡村累计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2023年达497.8万人次。

嵌进“智慧”分子 资源“流”起来

在宣城市全域虚拟电厂的全景展示平台上,资源接入、资源监测、业务总览等信息一目了然。员工通过电子大屏,就可以实现对海量分布式资源的精准监测和高效管理。

“可以把虚拟电厂理解为一个中介,就是一套智慧能源协调管理系统。”南天能源服务公司副总经理赵舜介绍,“它整合分布资源,通过能源侧和用户侧结构改革,进一步保障电网稳定运行,降低客户用能成本,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自2024年7月正式上线运营以来,宣城全域虚拟电厂已接入超300户光伏和工商业用户,经营业务主要包含分布式光伏绿电绿证交易、需求侧响应、调峰业务,后续将开展电力现货交易、车网互动等业务。

“以前小而散的光伏相关企业只能向电网卖电,现在可以和虚拟电厂签署代理协议。接入虚拟电厂平台后,代理用户自身无需操作,由虚拟电厂代理市场化资源交易。”赵舜举例说,比如参与“需求响应”,代理用户在电力高负荷时段让电,完成预定目标并评估合格后可获补偿,致力于给出电力资源流动和平衡的“最优解”。

建设虚拟电厂并非一蹴而就。2024年7月,我省公布首批8家虚拟电厂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宣城全域虚拟电厂、固德威虚拟电厂位列其中。去年12月30日,宣城全域虚拟电厂完成全省首笔分布式光伏绿电中长期交易,交易规模为2.3万千瓦时。

今年3月,宣城市虚拟电厂管理中心经宣城市发展改革委批复成立并投入运营,这是我省首家实体化运作的虚拟电厂管理机构。目前,该中心已接入5家虚拟电厂。

去年,面对迎峰度夏保供考验,宣城市共四家虚拟电厂参与响应,参与代理用户26户、获得补偿19.11万元,切实保障了“供电无忧、居民无感”。宣城全域虚拟电厂、固德威虚拟电厂试点参与长三角调峰互济,助力探索跨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种下“绿色”种子 产业“壮”起来

位于宁国经开区的安徽鸿桥空气减震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机械臂精准抓取空气弹簧的各个组件,衔接井然,装配有序。

“以前空气弹簧的骨架依赖进口,现在可以实现国产替代和反向出口。”该公司副总经理李红杰告诉记者,“我们主导编制了油封弹簧国家标准和空气弹簧活塞、盖板两项行业标准,历经由家电行业向汽车行业转型,再向新能源汽车赛道冲刺的蝶变。”

记者了解到,安徽红桥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荣誉称号。2021年该公司成立安徽鸿桥空气减震技术有限公司。这家曾是乡镇弹簧厂的企业,历经三次转型跨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项。其主导的产品空气弹簧活塞、盖板占国内市场份额超30%,也是德国大陆集团在国内的独家供应商。

在宁国市,像鸿桥一样搭上新能源快车的供应链企业积蓄成势。绿色转型的核心就是技术突破。“从普通弹簧到油封弹簧,再到空气弹簧,我们投入的研发费用不低于5000万元。”李红杰告诉记者,公司自主研发的镀锌表面处理工序实现双面镀锌,盐雾试验能达到1040个小时,实现了技术层面的“超长待机”。

汽车零部件是宣城市工业体系中最大的支柱产业。作为我省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超85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25家,占全省总数的15%左右。

当前,“智能网联+新能源”正成为汽车行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宣城把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全市首位产业来打造,锚定‘千亿产业’发展目标,集中力量资源,着力推动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加快建设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宣城市委书记何淳宽表示。

■ 本报记者 罗鑫 张敬波

    责任编辑:祁梦宝

    今日古诗词
    免责声明: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