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君(左)、刘春(右)
胡敏君和刘春写给患者的鼓励信
安青网讯 他们同是淮南师范学院“00后”大四学生,又都正在紧张地准备考研,都是在18岁时开始献血,又都在2023年的秋季开学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10月12日,他们同时踏上挽救生命的征途,住进同一家医院,10月17日同时捐献造血干细胞,为远方的两位少年点燃生命之光。
“匹配成功就一定要去捐献。”这是面对记者采访时,刘春和胡敏君惊人相似的回答。
终于“中奖”
“我们等了三年,但有的患者可能要苦苦等待一辈子!”今年4月的一天,正在备战考研的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21岁的大四学生胡敏君突然接到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的血样与一名血液病小患者初配成功,“这种概率堪比‘中奖’,当时激动又惊喜,终于能给有需要的人带去希望了”。
胡敏君的父母在她即将去医院前才得知其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情。“我非常理解父母的担心和忧虑,所以起初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胡敏君回忆道,“我在网上找了大量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资料给父母看,同时通过专家咨询和大量捐献案例向他们证明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会给身体带来巨大损伤,他们才同意和认可了我的捐献决定。”
“如果因为考研放弃了这次救人的机会,我可能会后悔一辈子。”时间又过去了3个月,可患儿那边却没了消息,这次轮到胡敏君着急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劝慰她耐心等待,7月终于等来了进一步采样配型的通知,很快高配成功的消息传来,接着体检顺利过关,就等着捐献的通知,可小患者的病情始终反反复复,难以确定,直到9月底才接到10月中旬捐献的消息。此时正在准备考研的胡敏君一点也没担心捐献会影响自己的备考进度,反而是内心充满了欣喜,“对我来说,考研还有机会,但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条件允许,我一定要捐献。救命,不能拖!”
作为一个清秀的南方女孩,胡敏君却常被同学们称为“君哥”。一头短发,一身中性休闲装,爽朗的笑声,干练的言行,大大咧咧的举止,21岁的她一副“侠女”的气质,成为了淮南市年龄最小的捐献者。
“她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也是我最敬佩的‘哥们’!”同学郭耀炜毫不掩饰,“不管是男生、女生都喜欢和胡敏君相处,因为她那火一样的热情、纯真的热心和阳光般的笑容总是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暖心大哥”再出手
挽救素不相识的人,是刘春23年人生中的常事了。
早在八年级时,在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刘春跳入水中将同村的一个女孩从河中拉上岸,那个得救的女孩正是刘春干妈家的侄女,从此两家人亲上加亲,刘春就这样“捡到”了第一个妹妹。没想到时隔几个月,不会游泳的他又救了同村的另一个落水女孩,这一次又是救了一个妹妹。“小英雄”从此成为刘春的代号。
当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时,刘春的第一反应就是又有一个弟弟了。“我真是幸运,跟小孩子有缘,前面捡了两个小妹妹,这次又捡来一个小弟弟,完美!我现在可不是独生子女了!”
然而,刘春的父母得知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时是担心和抵触的。为此,刘春利用国庆节假期回家,邀请医生亲友一起做父母的工作,打消家人的顾虑,并在10月4日就急忙赶回淮南市,做好捐献前的准备。
10月17日,刘春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机器在运转,将他的造血干细胞源源不断地采集出来,“我现在感觉良好,没有什么不适。”刘春说,“可以帮助到别人,确实有一点自豪。”
出院后,刘春便返回学校开启正常的校园生活,备考、实习、运动一样不落下。“也就是最初的两天有点困,后来都一切如初了。我前两天还去爬山看日出,昨天还在打球,我的例子就证明捐献造血干细胞真不会对人体造成什么损伤。”刘春说。
“热心、暖心、靠谱、有责任心......”四五个同学七嘴八舌、不约而同道出了他们心中对“春哥”的评价。对此,胡敏君也有同感:“刘春挺内向的,但挺细心的。他做完采集后我再做的,可能是看出来我有点紧张,他不停地跟我聊天转移注意力,是个充满了正能量的人。”
淮南师范学院新生“打卡”好人馆
好人馆里学好人
当问及为何会参与骨髓造血干细胞捐赠留样时,刘春和胡敏君都提及了学校的好人馆。
该校好人馆是目前省内唯一一个建在大学校园里的好人馆,由淮南市政府与淮南师范学院共同筹建完成。该馆通过“德韵流芳至臻至远”“德行淮南至善至美”“德耀群星至敬至仰”“德被好人至诚至真”等4大模块和13个子单元集中展示了全市从古至今95位历史名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的先进事迹。
每年“入学季”和“毕业季”,好人馆都是该校师生必不可少的思政教育“打卡地”。该校还结合思政课程创新,把思政课引入好人馆,开辟了“行走的思政课堂”。“中国好人、安徽好人、淮南好人、师院好人......多年来,一个又一个好人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很开心好人文化已成为淮南师范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里学习好人、崇尚好人、争做好人的氛围已经很浓厚。”淮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阮爱民说。
“我就是大一新生的时候去的好人馆,那里也有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长学姐,还有这次我认识的淮南市红十字会的穆敏姐姐,她也是我们学校毕业的。”胡敏君说,“关于造血干细胞最早的印象就来自好人馆,后来学校组织献血,我就参与了留样。”
突然面对多家媒体的采访,刘春感觉不适应,但同时表示理解:“其实报道出去也挺好的,这样有更多的人能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事情,库里面的元素就会更多,配对成功的比例也会更高,我们学校参与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
本网记者 黄 慧 通讯员 笪天浩 涂新宇
责任编辑:杜宇 杜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