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为游客指引方向
青年志愿者讲解员为游客讲解梨树王历史
新郎新娘共饮“合卺酒”
四月的皖北,春风拂过黄河故道,砀山县50万亩梨园迎来一年中最绚烂的时刻。雪白的梨花如云似雪,将这座千年古县装点成一片花的海洋。一群身着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正用他们的热情与汗水,为这场自然盛宴注入新时代的青春活力。从景区引导、到直播助农到梨树认养、集体婚礼服务,近千名砀山青年在梨花节期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青春答卷。
用脚步丈量花海
清晨6时30分,天刚蒙蒙亮,砀山县良梨镇梨树王景区已出现了第一批“红马甲”的身影。26岁的李子涵仔细检查着手中的扩音器和引导牌,这是她第三次参与梨花节志愿服务。“今年游客预计突破百万,我们必须提前两小时到岗。”她边说边将一瓶矿泉水塞进背包,这是她总结出的经验——旺季时根本无暇买水。
在景区入口处,志愿者们正进行最后的岗前会议。良梨镇团委负责人杜佳文手持对讲机,声音已有些沙哑:“西区停车场增派5人,昨天有游客反映指示牌不够明显。”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前一天的各类问题:卫生间排队时间长,老年游客休息区不足,部分路段垃圾清理不及时......这些细节都将成为当天改进的重点。
随着第一缕阳光穿透梨树枝头,游客开始涌入景区。在百年梨树王景点,志愿者于庆正用流利的普通话和地道的砀山方言交替为游客讲解:“这棵梨树王已有三百多岁,年产酥梨近4000斤......”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游客常问的问题:“梨树王有多少年历史”“最佳拍照角度在哪里”......为了给出准确答案,他专门向当地老农请教了梨树养护知识。
景区里的“青春能量补给站”成为志愿者和游客的“暖心驿站”,这里备有应急药品、饮用水和充电宝,志愿者夏高培每天要处理十多起游客轻微擦伤或中暑的情况。“看着游客能安心赏花,我们再累也值得。”汪振坤说。
每当夕阳西下,志愿者们清理现场的身影在梨树下拉得很长。垃圾袋渐渐装满,但他们的工作还没结束——最后还要检查每处休息区的桌椅是否归位、指示牌是否端正。志愿者队长杜佳文掏出手机,在工作群里发出语音:“东区清理完毕,准备收队。”
“我们先后发动青年志愿者近300人,集中组织两次培训,全方位参与梨花节开幕式、赛事服务保障、景区讲解等工作。其中,梨花节开幕式的台前幕后,79名来自全县各个行业领域的青年承担了礼仪接待、会场布置、检票引导、节目串联、道具布置、场地清理等6个环节12个细分岗位,累计服务时长近1000小时。”团砀山县委书记王静说。
让老梨树结出"新果实"
“家人们,看这棵编号038的老梨树,它结出的酥梨甜度能达到14度以上!”在梨树王景区东侧的一片老梨园里,陈开森正举着自拍杆进行直播。镜头前,这位“90后”县青联委员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砀山酥梨的特点,身后如雪的梨花与跃动的红马甲相映成趣。“这段时间我们已发出1000多单货物,包括酥梨、小吊梨汤、梨膏棒棒糖等产品。”陈开森特意强调,“我们以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从周边7个村庄收购酥梨,就是想实实在在帮农户增收。”
与梨树王景区相距27千米的安徽农业大学头雁联盟砀山酥梨示范基地,来自上海乐邦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60名员工正在开展老梨树认养活动。砀山领头雁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业务经理“95后”返乡创业青年蒋琛手持平板电脑,向客人们演示如何通过二维码查看梨树生长数据:“每棵被认养的梨树都会安装传感器,温度、湿度、光照数据实时上传。”他指着梨树上一个小小的白色设备说,“这就是我们的‘电子护工’。认养者通过证书上的二维码见证从萌芽开花到丰收的全过程,真实体验梨园主人的感觉,让梨树认养成为从田间到舌尖的连接,保证认养者吃到高品质的砀山梨。”
传统唢呐奏响新婚俗
4月9日7时整,20余名身着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准时集结在梨花广场。他们要为即将在这里举行的18对新人集体婚礼进行现场准备工作。晨光中,志愿者们迅速分成四个小组投入工作。
清洁组的志愿者们手持扫帚,仔细清扫着广场上的每一个角落。组长谢文豪边干活边叮嘱:“红毯两边的区域要特别注意,不能留一片纸屑。”布置组的成员们正合力搬运桌椅,按照事先测量好的位置整齐摆放。“这张桌子再往左移5厘米,”负责现场布置的夏成功反复调整“要确保新人入场时的动线流畅”。
物资组的志愿者们正在清点婚礼用品。大学生志愿者张帆对照清单一一核对:喜糖200份、矿泉水10箱......而在广场入口处,秩序维护组的成员已经就位,他们手持指示牌,为陆续到来的宾客指引路线。
9时30分,国家级非遗砀山唢呐的悠扬旋律响起,婚礼正式开始。新人们依次行沃盥开脸、互赠信物、夫妻对拜等传统礼仪。台下,志愿者吴飞举起手机进行直播,屏幕上不断跳出网友的祝福弹幕。这场由团县委主办的集体婚礼通过“云端观礼”将砀山的婚俗新风传向全国。
“青年志愿者们连续四年守护集体婚礼,他们何止是‘服务员’,更是基层治理的青春生力军!志愿服务的全流程参与,既为青年搭建服务社会的舞台,更让‘小婚礼’成了弘扬文明新风的‘大课堂’。这抹‘志愿红’,已然是梨都最亮丽的青春名片!4月12日,344名青年志愿者又将奔赴砀山梨园半程马拉松等赛事活动。”王静无比骄傲地说,“站在新起点,团砀山县委将持续围绕党政大局,着眼社会需求,突出青年关切的全链条服务模式,让‘志愿红’与‘梨花白’交相辉映,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砀山新篇章的征程中续写青春担当。”
据了解,团砀山县委发起的“青春守护计划”先后荣获安徽省志愿服务青春守护计划项目金奖、安徽省2024年度志愿服务最佳项目,配合有关单位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各类青年志愿者1万余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树立了砀山青年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从活动保障到基层治理
王静看着穿梭在景区的一抹抹“志愿红”,不禁感慨:“我们的年轻人已经连续十年参与梨花节的志愿服务,他们不仅是活动的服务者,更是基层治理参与的重要力量。”
在刚刚结束的集体婚礼上,志愿者们完成了从场地布置到秩序维护的全流程服务,这已是他们第四年守护这项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我们既为青年搭建了实践平台,也让集体婚礼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生动课堂。”王静介绍,4月12日还将有344名志愿者为梨园马拉松赛事提供服务。
据了解,团县委实施的“青春守护计划”已形成“县委领导、团委牵头、校地联动、社会参与”的服务模式。该项目不仅获得省级志愿服务奖项,更带动全县上万名青年投身志愿服务。在梨花节、马拉松等大型活动中,志愿者们用专业服务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也让“志愿红”成为砀山社会治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与此同时,志愿服务正从活动保障向基层治理延伸。在良梨镇,“河小青”志愿者巡护故黄河河道;在侯楼社区,“红领巾”托管班志愿者化身“小老师”助力青少年关爱帮扶;在电商产业园,青年主播们义务培训农村留守妇女直播技能......“红马甲”已成为砀山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
“我们将继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让青年力量更好地融入地方发展。”王静表示,团县委将持续搭建平台,引导青年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春风吹过黄河故道,捎来梨花的芬芳,也传颂着新时代青年与家乡的深情对话——以志愿之名,赴春天之约。
记者黄慧、通讯员张海鸥、魏笑笑
责任编辑:杜宇